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09日

闭竹花:

东山绣娘“针”功夫 指尖非遗“绣”乡愁

闭竹花在给几位前来学艺的南诏镇文华幼儿园教师介绍彝绣产品、指导刺绣技艺。(摄于4月4日)

□ 通讯员 陆向荣 文/图

“这些刺绣产品都是我一针一线缝制的,是积累了多年的收藏品了,像这双鞋是我儿子小时候穿过的,现在儿子都已三十多岁了……”4月4日,在巍山县大仓镇小三家村委会闭家村非遗传习所,现年53岁的“东山绣娘”闭竹花正在给几位前来学艺的南诏镇文华幼儿园教师介绍彝绣产品、指导刺绣技艺。

海拔2300多米的闭家村,全村67户320多人,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歌、舞、乐和服饰文化。刺绣是彝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闭家村彝族妇女把花草、动物和文字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到衣物和服饰上,造就了彝族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绣出的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构图形象生动、逼真,花纹对称工整,图案醒目耀眼,花朵层层套叠,色彩对比强烈,缝制工艺精美雅致,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过去,刺绣是我们彝族妇女必备的一门手艺,家里如果有女孩子出生,母亲就要开始为她准备长大后出嫁的嫁衣和绣花鞋了。”闭竹花说,在她的记忆里,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搭配色彩。针线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手磨起了泡,绣出来的图案总是坑坑洼洼不均匀,直到手指磨出了老茧,绣品才一天天利落平整,看起来有模有样。

巧手裁云织锦屏,千针万线透玲珑。闭竹花介绍说,刺绣是一个漫长的工序,一件成品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母亲传授的基础上,她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彝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艺越发成熟,成为远近闻名的“绣娘”。“全村大多数妇女都会刺绣,绣出的服饰多用于自给自足,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也有游客和村民购买鞋子之类的刺绣产品。”闭竹花说。

近年来,巍山县抓住大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机遇,大力挖掘优秀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弘扬,依托全县15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批次建起了21家非遗传习所(综合传习展示中心、传承示范点、非遗工坊、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非遗旅游示范点),逐步建立起“传习所+传承人”非遗传承模式,以点带面开展非遗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巍山县文华幼儿园正开展的《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县级微课题,主要选取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包括彝绣、草编、甲马、扎染、舞龙及特色小吃等。“我们回去后,一定会将学到的彝族刺绣知识传授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前来“拜师”学艺的幼儿园教师胡恩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