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10日

移风易俗新风尚,仪式从简情不减

□ 杨文虹

近年来,从婚礼喜宴到丧葬仪式,从节庆活动到日常习俗,一股“删繁就简”的清新之风正悄然兴起。当年轻人用一场集体婚礼替代百万酒席,当市民以植树栽花取代鞭炮纸钱,当“云祭祀”“微家宴”成为情感表达的新载体,人们逐渐发现:剥离浮华的仪式外壳,真挚的情意反而在回归本真中愈发浓烈。这场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更是当代人对情感价值的重新定义。

传统仪式往往承载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农耕时代“十里红妆”的婚俗彰显家族实力,大操大办的丧礼体现宗族凝聚力,这些繁复仪式在物质匮乏时期确有维系社会关系的现实意义。但步入现代文明社会,当某些习俗异化为攀比炫富的竞技场、资源浪费的重灾区时,变革便成为必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婚庆行业浪费食材超200亿元,清明焚烧纸钱引发的火灾年均超8000起,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暴露的是形式主义对情感本质的背离。

仪式从简的深层动力,源于现代文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多地推行“丧事简办限三天”政策,群众自发创作了《减负三字经》;多个城市兴起“自行车迎亲队”,用低碳环保的方式诠释浪漫;“临终告别会”取代吹拉弹唱的丧礼,让告别成为生命的温暖谢幕。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仪式挣脱形式枷锁,情感表达反而获得更自由的生长空间。

科技发展为情感传递开辟了新路径。视频连线让海外游子“云端守岁”,区块链技术帮助保存数字遗产,5G直播实现跨时空祭扫。公益组织“乡村之眼”开发的“记忆银行”APP,允许用户上传逝者影像资料,AI技术生成互动式数字生命,让哀思转化为永恒的精神陪伴。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用现代智慧延续文化根脉。正如民俗学者所言:“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形式,而在于激活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当下涌现的简约新风尚,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从“重形式”到“重内容”的转变,映射着社会从物质积累向精神升华的深层跨越。仪式虽简,情意愈浓。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中,每个人既是新风尚的见证者,更是文明进程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