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丽花 尹亚萍
董峻源,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大理市肥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4月3日,董峻源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自己返乡创业,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返乡创业
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主持人:据了解,董委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外科技公司工作,2015年返乡创业,当时您为什么放弃了高薪工作踏上回家乡创业这条道路的呢?
董峻源:我大学期间学的是东南亚语言及文化,2013年毕业后,到了TCL海外事业部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拓展越南市场。休假回家,我和家人在云南各个水果基地到处跑,经常一天内是在宾川吃的早餐,在楚雄吃的午餐,在丽江吃的晚餐,其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去过的一些地方,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留下来的全都是老人和小孩,根本原因是务农不赚钱,所以年轻人都到外面谋生去了。
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现象,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5年,在大理银桥镇鹤阳村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植了70亩的车厘子和一些其他水果。因地制宜地将一些土层稀薄不利于耕种的荒地改造成一个亲子休闲区,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家不仅能够吃到最新鲜的高品质水果,还能和家人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我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领当地农户扎根于农业产业模式调整,依照公司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又符合新型现代化多元农业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绿色可持续的一三产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公司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先后被列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获得“云南省绿色标志性品牌”称号、入选大理市中小学户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名单。我本人目前除了是州政协委员,还担任了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大理州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被大理州人社、农业、文旅局共同认定为“2024年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
主持人:返乡青年们创业就业的故事,不仅是其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董委员带着公司团队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请你和我们说说是如何开始农文旅融合的探索?
董峻源:农业是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在10余年扎根土地的创业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应再以企业利润为价值导向,而是要逐渐重视起农业的传承。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业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农产品,农业实体本身有着很大的体验潜力可以挖掘。例如我们倡导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那什么是最新鲜的呢?当然是在田间地头、在果树上直接亲手采摘下来的就是最新鲜的,于是我们鼓励倡导人们直接来果园里品尝采摘应季水果。客人来到果园如果只有单纯的摘水果活动,那就太单调,于是我们给客人提供了许多休息的场地,可以在这里遛娃、露营、嬉戏……于是简单的休闲农业成型了。在做好农业种植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开发了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的文化和生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逐步实现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后来在此基础上往前再迈了一步,同高校的老师、同学们合作,同行业中的创业青年们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研学项目。
公司还积极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先后向当地村委会申请优先聘用建档立卡户、当地空巢劳动力及闲散劳动力共计3600余人次,组织当地及其他地区农业种植户经济作物类技术培训和指导30余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
就是在这样10年如一日的摸索前进中,我们总结出一套因地制宜、符合在地环境而且行之有效、能够落地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并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产业,帮助返乡青年创业。
注重环保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主持人:之前的访谈了解到,你的公司团队摸索出一套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又切实符合新型现代化多元农业的发展模式,那么你们是如何做好农业企业的环保工作呢?
董峻源: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企业,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基础设施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公司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本着坚决不从锦溪抽取一滴水、不与当地百姓争抢灌溉水的原则,充分利用园区地势高差,早在2015年园区建设之初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建设智能节水灌溉设施,并于2019年初开始动工建设,采取多点蓄水的方法,让高效节水喷灌系统覆盖了整个园区。目前,园区内设临时雨水收集池共17处、雨水收集及被动蓄水池1座,在将耗能降到最低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园区全部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为助力洱海保护,为了保证锦溪主干渠的部分支流在雨季不会被冲垮,公司自费聘请当地工人,在几条支流分岔口处修复夯实了挡坝、疏浚了沟渠底部淤积,让河道沿线农田不受暴雨影响。自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公司严格按照要求将园区垃圾及时进行清运处理、园区农作物一律使用有机肥及生物农药,并第一时间安装了一台MBR膜生活废水净化设备,将园区产生的全部生活废水通过处理达到国家I级A标准后再回田灌溉,有效降低面源污染的同时也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主持人:作为农业企业的负责人,你们在公司发展方面有什么规划打算?
董峻源: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产业+生态+文化”发展思路,依托大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深挖银桥鹤阳村的白族文化资源,让“生态资源、特色产业、民俗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相互赋能,着力打造集特色农业、科普研学、露营体验、民俗文化、农家餐饮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主持人:董委员这些年扎根农村,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不少实践和思考,你能具体和我们聊聊对下一步大理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建议吗?
董峻源:农文旅即“农业+文化+旅游”,真正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在乡村原有的基础上做创新。“农文旅”不是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深度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以农业为背景,通过旅游手段展示和传播农业文化,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展农田观光、乡村文化展示、农耕体验、农产品销售等活动,让游客在农村环境中享受到独特的农业文化体验。农文旅融合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那么农文旅怎样融合?
一是打造“有文化”的文旅融合产品。乡村文旅产品要在体现乡村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乡村景观由“背后存在”转变为“柔性展示”、让乡村风情由“蜻蜓点水”转变为“驻足停留”、让乡村休闲由“吃喝玩乐”转变为“品赏体验”等,打造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乡村文旅产品。
二是打造“有创新”的文旅融合产品。加强农村5G骨干网络建设,适时、适地、适度引入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推动新一代数字文化及技术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乡村非遗文化和产品“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乡村文旅产品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加强技术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夯实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基础。比如生态修复和绿色农业体验游: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如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吸引游客进行观鸟、摄影、徒步等生态旅游活动,展现生态治理的成果,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是打造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以建立乡村文旅监管体制为抓手,积极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壮大文博创意、民俗风情、赛事节庆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吸引新兴消费群体对乡村文旅的关注;创新乡村文旅运营机制,盘活乡村文旅资产,优化乡村文旅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景区运营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的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打造本地化乡村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企业集群。
四是创建上档次、有质量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推动乡村文旅消费由“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建设一批以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研学科考为主题的乡村文旅项目;打造“乡村附近大景区、景区周边小乡村”的消费集聚区,促进夜间经济的功能和品质提升,实现中心城市客流有序分散,推动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文旅景区的扩散和带动。
五是打造知名乡村文创品牌。引入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和运营团队,搭建院团、演艺机构与乡村旅游企业的交流对接平台,引导乡村产业主体积极尝试和参与,加快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围绕乡村特有的文化禀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魅力和价值,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演出项目;支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锻造更多文旅精品;通过策划、运作和举办高水平的大型文旅活动,提升乡村文旅品牌影响力。
履职尽责
彰显责任与担当
主持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您是怎样履职尽责的?
董峻源:作为一名青联界别的政协委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和自身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积极参加政协安排组织的各类调研和考察活动。履职这几年,我跟随州检察院的干警和其他一些政协委员到过云龙县的诺邓村,参与了检察系统关于公益诉讼的实际走访调研。参与了“书香政协”的几场活动,同政协的各位委员一起到乡村小学赠送学习用品、图书等物资,还和在校的学生们一起开展了“同读一本书、共筑中华魂”等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我的提案都是结合自身主责主业相关问题和所联系界别青年收集到的具体问题梳理汇总之后审慎提交的。例如在对大理州旅游市场文创产品的详细调研后,我提交过一个《关于大理州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战略目标进程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提案》。提案针对大理州旅游业存在的旅游目的地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雷同等问题,提出了新媒体迎客、新场地拓客、好内容留客、好文创养客等建议。
主持人:就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谈谈您的看法和打算,作出您的履职承诺。
董峻源: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一名“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青年政协委员。在做好自身企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要全力在“倾听、凝聚、引领、服务”上下功夫。当好企业发展的战斗员,把履职答卷写在田间地头。还要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广泛征集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献有用之策,尽推动之力,努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彰显一名政协委员和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