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10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大理

□ 李诗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理州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的价值导向,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理。

在思想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念,开启美丽大理建设新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思想为理论根源,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来的。自古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合二为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旋律。大理州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殷殷嘱托,绘就大理现代化画卷。全州上下同心,系统施策,先后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协同推进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取得了较好成效,洱海水质持续3年考核评价为“优”,湖体透明度从2021年的1.79米提升到2.29米,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明显改善,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的有力转变。倾力打造全长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在洱海之畔建设多个生态公园,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态获得感与绿色幸福感。

在保护上要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守护好苍山洱海绿美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论遵循,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取之有度、取物以时”思想的时代表达。大理州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到制定《洱海保护治理规划》与《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科学划定“两线三区”,实施洱海核心区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进行搬迁,将“人退湖进”变为现实。此外,为解决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为核心的带领下,在大理古生村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小院”,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同向同行的治理新模式,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品牌”,取得了农业产值突破600亿元的成就,不断推动经济含绿量与生态含金量同步增长。大理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苍洱大地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用实践有力地证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上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洱海全流域建立19座污水处理厂、4660.7公里治污管网、14.9万个化粪池,不断优化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做好乡村振兴生态文章。大理州将“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理念融入大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建设生态宜居、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城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三禁四推”倒逼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转型升级,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让“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