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10日

以“三宜两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 杨文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提出“和美乡村”这一概念。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中要运用“和美之治”的系统理念,动态协调好乡村外在建设、内涵发展、本质要求之间的关系,体现出营造乡村人心凝聚、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最终打造业兴民富、村美人和、各美其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宜居,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环境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从生活垃圾清理到生活污水排放,从厕所革命到美丽河湖建设,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为宜居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宜业,是乡村发展的动力。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县域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同时,要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提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挂钩,加大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设施的补贴力度,激活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宜游则是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开发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项目,如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活动、田园观光采摘等,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在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同时,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升乡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两和”,就是人和与家和,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精神基石。人和,倡导村民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通过文化活动、道德讲堂等形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减少矛盾纠纷,凝聚发展合力。家和,重视家庭美德建设,弘扬孝老爱亲传统,以家庭和睦带动邻里和睦,营造温馨社会氛围,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群众基础。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富有农耕趣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作者单位:弥渡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