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马晓燕 邓永凤 文/图
4月2日清晨,宾川县大营镇萂村非遗工坊里热闹非凡,大营镇“巧手织梦 非遗有约”传统技艺传习活动在此举行。
老一辈传承人与00后新生代手艺人围坐一堂,指尖翻飞,白族刺绣、剪纸、纸扎等古老技艺交织碰撞,中华文化血脉在延续。
红色三角梅下,70岁的白族刺绣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恩兰正在教孙子张鸿林绣白族挎包上的纹饰。只见她布满皱纹的双手在绣品上翻飞,一朵朵山茶花顺着她灵巧的指尖次第绽放,行云流水间一件精美的作品便呈现出来。“我十五六岁时就开始跟着长辈学刺绣,我家七姊妹全部会刺绣,希望孙子孙女们也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恩兰说道。
白族刺绣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00后小伙张鸿林紧挨老人坐下,他专注地绣着梅花图案,针脚细密均匀。“家里的曾祖母、奶奶、母亲从小教我刺绣,天天看着她们绣,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刺绣。”张鸿林说道。
张恩兰抚过张鸿林的绣面,指尖在花瓣处稍作停留:“这里要是再加一针回针,花瓣就更饱满了。”说着,她接过绣绷示范起来,绣针在发间轻轻一抿,手腕翻转间针线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听话。张鸿林学着她的样子调整针法,原本略显生硬的梅花花瓣渐渐灵动起来。“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来学习白族刺绣,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张鸿林说道。
在剪纸区,一对特别的师徒组合格外引人注目,91岁的剪纸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玄金花和她的儿媳赵志鹏正在合力剪纸,婆媳二人的银发与青丝交织投影在剪纸作品上,构成一幅动人的传承图景,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和美好期许。
扎架子、铺纸……竹篾纸扎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高才现场展示绝活,只见他周围摆满用竹片或竹丝扎制成的立体框架,裱纸、打底色、初步描绘和精细描绘后,纸扎作品逐渐完成。
在木雕区,木质门窗装饰及摆件、制作月饼的模具……一件件木雕作品图案线条一气呵成,充满气韵,散发着淡淡木香,这些作品见证了木雕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宪祥精湛的技艺,也见证了他对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近年来,大营镇积极探索系统性、多元化的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之路,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传习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宣传,积极创作白族大本曲、洞经音乐等文艺作品,推动非遗走进群众家门,融入百姓生活。同时,利用节庆举办非遗展示等特色活动,吸引更多人学习、体验非遗技艺,以节兴旅,以旅彰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