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剑湖,清旷明净,莺飞草长,候鸟翩跹,一片生机盎然之景。
近年来,通过退塘还湿、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科研监测等保护措施,重建了浅滩、草甸等多样化生境,剑湖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底栖动物资源,每年前来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类不断攀升,彩鹮、东方白鹳、乌雕、水雉、钳嘴鹳等濒危、珍稀鸟类频频现身。
数百林鹬“中转”剑湖湿地
4月9日下午,云南剑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置库桃花岛片区迎来了一场灵动的自然盛宴。管护人员在日常监测中,意外发现数百只林鹬在此栖息觅食。这些身披褐色斑纹的湿地精灵或轻踏浅水,或低头啄食,在春日暖阳下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图景。
林鹬属鸻形目鹬科,是一种中型涉禽,以修长的双腿和尖细的喙为特征,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它们夏季在北极圈至西伯利亚的苔原湿地繁殖,秋季则开启跨越洲际的迁徙之旅,前往非洲、南亚及澳大利亚越冬。剑湖湿地所在的滇西北高原,正是它们春季北迁的重要“中转站”。林鹬对栖息地极为挑剔,依赖健康的浅水湿地补充能量,其种群动态被视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此次大规模林鹬群现身,印证了剑湖湿地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科研人员表示,林鹬集群停留通常仅数日,其动向将助力追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鸟类活动规律。这场短暂的邂逅,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珍贵数据,更向世人传递着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守护湿地,便是守护万千生灵跨越山川湖海的生命奇迹。
时隔七年再见钳嘴鹳
同日,管护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中还惊喜地发现1只钳嘴鹳。剑湖湿地与钳嘴鹳的缘分始于2017年,当时首次记录到5只个体,2018年春季再次观测到3只,此后七年未见踪迹。如今,时隔七年再次相见,“三度邂逅”,令生态工作者倍感振奋。
钳嘴鹳因独特的喙部形态而得名,其上下喙中部无法完全闭合,形似一把张开的钳子。这一特殊结构使其成为捕食螺、蚌等水生生物的“专家”,尤其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被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天然“清道夫”。作为典型的湿地依存型候鸟,钳嘴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每年夏季向北迁徙。其种群对栖息地要求严苛,须具备洁净水域、充足食物源及无人为干扰的乔木集群。全球现存数量不足万只,我国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物种。
从2017年到2025年,钳嘴鹳的翩然归来,恰似一封来自大自然的绿色情书。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今天,每一片湿地的苏醒都在诉说着生命共同体的奥秘。这个春天,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跨越七年的重逢,期待更多“生态使者”带来生命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