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马丽芳 杨敏
张海燕,政协永平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永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1992年,张海燕从大理师范毕业,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2009年,通过组织考核,担任永平县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至今,因工作需要,张海燕来到永平县政协机关,担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已经算是一名老政协工作者和地方文化的老工作者。
4月10日,张海燕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梅花文化、“古道万梅”种植行动和委员职责等话题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挖掘文史资料,为永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主持人:文史资料工作除了它的文化性,对地方发展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你们是怎么做的,又起到哪些作用呢?
张海燕:近年来,永平县政协文史委不断总结文史资料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文史资料助推永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文化抢救优先,加大征集整理力度,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征编出版质量。同时,积极探索文史资料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方法途径,文史资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九届政协以来,做到每年收集整理编印一辑永平文史资料,截至2024年,永平县政协共编辑出版了二十辑文史资料,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的地方文化书籍,也是永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中,《永平美食专辑》《宝台山专辑》《永平非遗专辑》《滇缅公路专辑》《古道古梅专辑》等,对永平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进一步擦亮“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的博南文化品牌,丰富了永平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永平的内在吸引力。
永平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有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博南古道,其历史沉淀悠远厚重,沿途古迹众多,人文积累丰富;有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永国寺州级自然保护区等;拥有20多万亩原始森林、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滇藏木兰、“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及明朝九芯十八瓣红山茶、成片成林的野山茶、古树茶、大树杜鹃等植物景观;有古弥勒道场金光寺、永历皇帝与部将李定国共建的永国寺、博南山人杨慎贬谪的戍所升庵祠遗址、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遗址等风景名胜。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永平县政协的文史资料中集中进行了挖掘呈现。永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已经成为地方建设发展的有力参考、文旅发展的坚实基础。
古道古梅是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符号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永平县“古道古梅”的情况?
张海燕: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博南古道属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位置,它以翻越永平境内的博南山作为地理标识,近代学术界习惯把从云南驿到保山这段古道称为博南古道,诸多典籍中,把“通博南”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标志。
近年来,博南古道上庞大的古梅群落不断引起外界的关注,进一步引发了现代梅花精神的热议和思考,以博南古道古梅为代表的古梅文化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又一热词。丝路古梅的文化意象,随着现代艺术与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糅合融通,成为一股思潮溪流,潜滋暗长,承接润泽着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博南古道上的古梅,与江南梅姿梅态不同,江南的梅以“清、奇、峭、瘦”为特征,博南古道上的古梅,普遍长势苍劲厚重,应该是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华民族精神意象的花语:古老繁茂,苍厚奇崛,龙姿凤仪,生命强悍。
博南古道古梅花,以云南温润的自然气候为生长环境,以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为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独特景观。古道是古梅文化大的文化背景,古梅文化又是汉文化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传播的见证,云南的自然气候孕育了古奥苍劲的古梅,它们在一起诠释了一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博南古道,不乏迁客骚人,远离家园,颠沛茫茫孤旅,性情中的倔傲顽强与古道老梅高洁傲岸的长相形成审美共鸣,梅文化在古道上的积蕴不可抵挡。
主持人:作为文化文史工作者,你认为现在谈梅文化有哪些意义?
张海燕:我做历史文化工作,一直秉承尊古不复古、与时俱进的思想。
观梅赏梅是古道传统。现代中国梅学大家、被称为中国园林“三陈”的陈俊渝院士,把永平普照寺元梅列入中国梅花品种图,图志上公布了中国仅仅留存的“四大元梅”,可贵的是永平普照寺元梅在其中属于原生一代梅。永平县为保护这株古梅,把原来设在普照寺院内的花桥村完小整体迁出,把院址建设成“博南古道博物馆”,有效保护了这株古梅。近年来,博南古道沿线永平段,发现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形成一个庞大的古梅群落。这些古梅长势健旺,姿态苍厚奇崛,与盆景式的江南梅态相比,别是一种苍野傲放。古道古梅的梅姿梅态,震撼了文化艺术界人士,书画艺术人士纷至沓来,欣赏感悟这种造化天成的生命之美,把自然之魅与文化之魂相交融,一种磅礴生命气势健旺了现代审美,悄悄影响着古梅画风和现代梅文化。
从2020年至今,两届“中国梅花精神论坛”在永平“博南古道博物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生物界人士在古梅下赏梅、品梅、悟梅、赋梅,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是:生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苍厚健旺的古梅姿态是中华文明最好的意象;传统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在传承的潮流中如何做好现代表达的思考,古道古梅,成为中华文化一个极为厚重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的审美趋向于梅的坚韧高洁,清瘦古雅,新中国的梅文化有了更为大气的拓展,赋予人们敢于革命、善于创造更宽广的内涵。博南古道上这些古老顽强、苍厚繁茂的壮梅与古老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着精神上的相似、文化形象上的契合。随着时代发展,古道交通沉寂,留下来的是文化的积淀与历史的传承。
古梅今梅花相映,中华文化源流长
主持人: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永平县政协牵头开展的“古道万梅”种植行动吗?
张海燕:永平乃至整个大理的梅文化,可贵之处在于古梅今梅交相辉映的自然人文景观。
“古道万梅”种植行动是永平县政协主动谋划实施的一项为民情怀工程。永平县政协对标绿美乡村建设要求,通过现场踏勘,博纳众智,科学编制古道万梅种植总体规划、年度规划及年度作业设计,总体按“一线三段二林十园多院多节点”规划布局,规划总投资约700万元。从2022年起到2024年,分3年实施,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梅树合理布局的方式,在博南古道永平段沿线种植梅树。即在博南古道永平段东至胜备桥、西至霁虹桥101公里沿线宜种即种、应种尽种,分为北斗段、博南段、杉阳段组织实施。其中,在北斗段、博南段种植2段“十里梅花”;建设政协委员林、大坝田梅林2个梅林;在博南古道沿线适宜节点建设“魁星园”“十里梅乡园”“聚园”“慎园”“如斯园”“兰津梅园”等10个中小梅园;在花桥古村落扶助农户建设多个梅花特色庭院;沿线示范打造一批绿美村庄、绿美学校、绿美医院和绿美公路等。
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古道万梅”种植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4年12月底,共完成投资约709万元,种植梅树7322株,配建了部分附属设施及文化符号,打造了2镇1乡9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的绿美村庄、9所学校、3所卫生院、9所卫生室、1个水库、3个寺庙的绿美单位,打造古道沿线绿美公路建设约65公里。古道与梅花相互映衬相互成就共同增值,博南古道将成为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化经济走廊,其认知度和影响力将获得更大提升,永平文化自信将再添底气,将吸引文旅康养业态不断植入,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古道万梅”种植行动提升了古道沿线农户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共植、共享、共护理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厚植为民情怀,积极建言献策
主持人:您作为三届政协委员,在履职中有哪些体会?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又有哪些想法?
张海燕:总的来说,要做好一名政协委员,就要充分认识政协的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同时,还要提高政治站位,政协是一个政治组织,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在统领位置,把握好围绕中心、服务好大局这个工作要领,不断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才能履好职。在履职过程中,要厚植为民情怀,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为民说话,为民参政,建诤言,献良策,为地方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履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