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22日

统筹“三治”融合加强乡村治理

——向着农业强州目标奋力迈进⑥

□ 本报评论员

“乡村治,百姓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实践。州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三治”融合,着力加强乡村治理,不断开创大理“三农”工作新局面。

办好农村的事情,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但最关键、最紧要的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实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好用好乡村带头人、选优配强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切实把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好。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监督,持续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要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重点领域,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乡村“善治”才能振兴有道。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方能实现村级治理水平行稳致远,让乡村治理实现和谐善治的目标。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注重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等的作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形式多样、接地气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加大整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让广袤乡野遍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预防在前、调解在先,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确保问题隐患消除在基层,解决在前端。

乡村治理效能如何,关键在基层干部。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村级组织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则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力度整治困扰基层干部群众的形式主义顽疾,坚决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和“督检考”多头重复、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问题,让基层干部卸下形式主义的沉重包袱,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落实。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将先进的经验固化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板。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突出智慧化治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新兴技术手段为工作加速、提质、赋能,以促进基层治理的规范化与高效化。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乡村治理事关国家治理全局,责任重大。加强乡村治理,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面夯实振兴根基,让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心向往之的“诗意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