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庆玲
近年来,宾川县宾居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蚕豆、豌豆、白芸豆“三豆”产业,通过全产业链培育、品质提升、生态创新、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如今,昔日不起眼的小豆子成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调结构 优布局
荒山变身“金豆田”
宾居镇乌龙坝村海拔高、山地多,是宾居镇唯一的山区村委会。过去,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当地村民依靠传统的包谷、土豆种植等为生,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效益低下。
为突破发展瓶颈,宾居镇立足山区自然资源禀赋,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发现乌龙坝村高海拔、冷凉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发展错季豆类种植。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等措施,培育出品质优良的豆类品种。截至目前,当地秋蚕豆、早豌豆、白芸豆“三豆”种植规模已突破2.6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
村民常永亮家的200亩山地当前全都种上了豌豆,待5月份豌豆挂荚便可套种上白芸豆,待豌豆成熟采摘时,白芸豆也已经开始挂荚。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三豆”产量,白芸豆、豌豆、蚕豆的亩产分别达150公斤、1.5吨和1吨。同时,冷凉的气候让豆类均在错季上市,价格优势凸显,亩产值可达1.2万元。
强联结 活金融
村企共筑“致富链”
每年的6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蜂拥至乌龙坝村,采摘、装袋、搬运、装车,一车一车的豌豆整装待发,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为打通产销渠道,乌龙坝村依托合作社平台,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模式,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畅通产销对接渠道,与昆明、成都、重庆等地客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分户生产、订单收购的方式,“三豆”年收购量突破11000吨。同时,村里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农田机耕路4条;实施水利整村推进项目,采用“提水+节水”模式,实现“一年两熟”种植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吸纳更多农户入社,共同分享产业发展红利;针对资金瓶颈问题,主动对接银行,推出“金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种植企业和农户提供精准融资支持。
目前,乌龙坝村有从事“三豆”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辐射带动全村种植豆类作物2.6万亩,人均50亩,年产值突破1.2亿元。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60元。
钢代木 绿为底
降本增效“生态账”
过去,村民为发展好“三豆”产业,常常盗伐林木或向外购买木材来做豆桩,长此以往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且木质豆桩使用成本高,每亩每年成本需300元左右,这对豆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在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宾居镇在乌龙坝村大力推行“以钢代桩”政策,引导农户使用钢管代替木质豆桩,推广面积达1万亩,直接节约成本200余万元,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实施生态种植,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确保农产品生态有机。
村民熊平安是“三豆”种植大户,今年,他一次性置换了3万根钢管豆桩,他说:“钢管豆桩使用成本低、年限长、承重好、抗倒伏效能好,一根成本5元,使用寿命可在15年左右,每亩每年成本100元以下,可直接节约成本200元。”
融文化 创品牌
百豆宴成“新名片”
“皮白、粒大、好吃”是广大消费者对乌龙坝白芸豆的朴素评价,宾居镇狠抓宣传推介,通过研究营销策略、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持续扩大“三豆”品牌影响力,推出100多道“豆元素”美食产品,形成“百豆宴”特色美食品牌。以“宾居美食大赛”为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推介“百豆宴”,不断提升市场知晓率和消费者认可度。
同时,尝试多元融合,以“书画摄影”等为媒介研究发展豆文化,收集古诗词中的豆元素作品、邀请知名画家采风创作……一系列举措让乌龙坝的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平时不起眼的小豆子焕发出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