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生根、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直接映射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着民生福祉的实现。然而,当下基层干部队伍中“小油条”现象悄然滋生,他们以消极怠工、敷衍塞责之态,侵蚀基层治理根基,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与深刻反思。
基层“小油条”的行径,令人深恶痛绝。他们将责任意识抛诸脑后,对待工作毫无热情与担当,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在面对群众诉求时,这些“小油条”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姿态,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比如在处理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的民生问题时,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协调解决,而是以各种借口搪塞,让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饱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之苦,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小油条”们还热衷于形式主义,将工作重点放在表面文章上。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编造资料、美化台账,营造出一副工作卓有成效的假象。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使得政策无法落地,工作浮于表面。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不仅浪费大量公共资源,更破坏了基层工作生态环境,让实干者心寒,让投机者得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小油条”丧失了进取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涌现,基层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但这些“小油条”却不愿学习、不愿改变,抱着旧有的思维和方法故步自封,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需求。
基层“小油条”现象的滋生,固然与个人思想滑坡、理想信念缺失脱不了干系,但外部监管与激励机制的漏洞也难辞其咎。一方面,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存在宽、松、软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问责机制,使得“小油条”们有恃无恐,肆意妄为。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完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那些踏实肯干的干部失去了动力,也让“小油条”们没有了改变的压力。
要根治基层“小油条”现象,必须从思想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同时发力。强化思想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织密监督之网,对“小油条”式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优化激励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有位,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