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可默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锚定了目标坐标,也为长期扎根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信心与方向。2022年,为支撑洱海保护治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团队进驻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成立科技小院,积极探索“乡村绿色振兴”的实践路径。三年来,这个聚焦协同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小院,正逐步成长为农业强国战略落地的真实场景和可复制样板。
三年深耕为大理农业绿色转型探路。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更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被视为洱海保护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古生村设立科技小院,目的就是从农业内部找到解题钥匙。科技小院的逻辑,从来不是“下乡支教式”的服务,而是“系统共建式”的创新。以“污染来源不清、控制路径不明”为切入点,在古生片区构建了“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径,打通了从入湖口监测、地块分类管理、施肥减排到作物优化配置的全链条技术系统。三年持续跟踪监测数据表明,古生片区农业活动对水质的负面影响显著下降,推动生态保护与农业绿色转型双向并进。但科技小院没有止步于“环保达标”,在“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现实矛盾面前,我们提出以“水环境阈值”为红线、“亩产值”为核心指标的周年绿色高值种植模式,集成绿色智能肥料、生态调控、技术培训等要素,推动全流域示范,实现亩产值提升10%以上,农民增收可持续,“绿色+高值”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农户动态调整作物结构,推动鲜食玉米、莴笋等优势作物与市场销售端的链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链条。洱海不再只是“生态保护区”,更成为“绿色高值农业系统实验场”。
科技小院成为农业强国战略在地方的先行载体。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让这项田野深处的实践模式站上了国家战略的舞台。科技小院也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制度化、战略化的重要载体。《农业强国规划》提出,要构建面向乡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在大理,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科技小院集群化布局,形成了区域协同、系统支撑的实践样板。三年来,古生村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推广平台,更成为人才培养高地。在这里,研究生们驻村超过300天,奔走于田埂之间,从作物营养到水质监测,从产业规划到农民培训,不只是“科研者”,更是“协同创新者”。三年来,多位博士、硕士毕业生在洱海小院完成了从学生到“新农科人才”的转变。我们以“社会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为核心机制,推动实践问题转化为科研命题。在水质阈值测定、绿色肥效监测、种植模式优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成果被纳入地方政策建议,形成了“有发现、有方法、有落地”的科技转化链条。在资源拓展方面,我们与云天化、顺丰化肥、云南农垦集团等企业协同攻关,并引入拼多多、自然之星、陕西地建等市场端力量,构建起“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商业转化”三环联动机制,为大理高原农业构建完整的一体化赋能路径。科技服务,正从“后置支撑”转变为“前端引擎”。值得一提的是,大理洱海科技小院的工作,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青年人才深入一线服务农业”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基层科技服务机制创新的具体实践。“大理样板”已具雏形,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乃至全国农业绿色转型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未来布局以高值农业和智能化管控为双核驱动。《农业强国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推动要素高效配置与管理精准化。对科技小院来说,这不是远景目标,而是正在落地推进的现实部署。围绕“高值农业、对接市场、智能管控、系统创新”四大关键词,我们将持续深耕以“高值农业”为引领,打造洱海区域绿色经济带,构建作物—生态—市场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逻辑;全面推广养分智慧管控系统,实现精细到每块田、每株作物的氮磷钾投入调控,推动“慧种地”落地;引入人工智能时代思维,联动遥感监测、传感器数据、AI诊断系统,打造“预警—决策—执行”闭环体系;强化组织模式创新,探索“科技小院+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四方协同机制,推动农民成为真正的“绿色合伙人”。我们将以大理为核心,逐步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让科技小院不止步于一个村的探索成果,更成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引擎,乃至一个国家战略的样板力量。
三年的洱海实践让我们坚信,科技的根要扎在土里,服务的心要连着农民。科技小院从洱海出发,走进农业强国主战场,正在成为一块块真正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的“田野节点”。科技小院以社会服务起笔,用一线问题为题,用科技创新作答,书写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大理样板。我们将在新一轮农业强国建设中,以更坚定的脚步、更清晰的战略,从大理出发,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的农业科技服务新范式。从洱海出发,我们将继续走在田野深处,用一亩亩实验田、一次次农户培训、一次次协同攻关,为农业强国战略提供更多“看得见、用得上、留得下”的实战答案。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成员,古生村科技小院及洱海科技小院集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