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加勇 郑媛媛
在弥渡县红岩镇大营村委会,千年白子国文化浸润的白崖古城村正经历着一场静美的蜕变。
随着“小河淌水·白崖城”AAA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村落,通过创新“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旅居项目改造让20院闲置农舍焕发新生,绘就以乡村旅居促进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古法新用:榫卯之间见匠心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古村,叮咚的斧凿声与鸟鸣声交织。62岁的木匠刘全正带着徒弟修缮一座民国时期的院落,燕尾榫在布满老茧的手中精准咬合。
“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刘师傅轻抚梁柱说道,“这些榫卯结构抗震强、寿命长,改造时我们保留了80%的原木构件。”在他身后,6间厢房正被改造为特色旅居客房,既留存着雕花窗棂的岁月痕迹,又新增了现代化卫浴设施。
据工作专班成员张学彬介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贯穿整个项目,团队聘请了6名当地传统工匠,采用古法工艺对6院重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在距离古村核心区500米处,4院闲置平房经改造后变身田园雅舍,落地窗将苍翠山色引入室内,房前半亩菜园可供游客体验农耕之趣。
机制创新:四方联动促共赢
村党总支书记张建掏出随身携带的“改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村里20户农舍的改造进度。
据张建介绍,村里以“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四方共建模式盘活乡村资源,通过统一收储闲置农房、政企联合投资改造激活旅居产业。农户可选择房屋入股、租赁或自主改造三种模式,改造后的院落由企业统一运营,收益按比例分成。
村民李勇家的三层小楼印证着这种模式的活力。他将闲置的二、三层交由村里改造,保留“在水一方”农家乐继续自主经营。“现在楼上4间智能旅居客房即将完工,企业负责客源引流,我们只需做好服务。”李勇算了一笔账,改造后家庭年收入预计增加4万元,这还不包括合作社的年底分红。
文脉新生:一院一景蕴乡愁
漫步村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随处可见,独具特色的鸟巢咖啡是生态理念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呈现,在这里,你能一边品味香醇咖啡,一边感受岁月的沉淀。曾经的烤烟房摇身一变成为五个展厅,就连闲置的角落也被精心打造成彩云书院,工作专班在其中布置了“弥渡专栏”,随意翻开一本,就能沉浸于弥渡的风土人情中,深入了解白子国的历史文化,探寻这片土地源远流长的过往。
“我们要让每块砖瓦都成为文化载体。”张学彬指着巷道文化展示区说道,项目还精心规划了蜀身毒道历史回溯游览路线,游客可以参与剪纸、传统甲马等12项非遗项目体验。
目前,白崖古城村已完成7个院落、22个房间的改造,2个院落、42个房间正在收尾,预计8月底全面竣工。这个曾经沉寂的古村落,正以“看得见历史、摸得到文化、体验得到乡愁”的独特魅力,书写着乡村旅居的弥渡样本。正如负责白崖古城村旅居项目改造的红岩镇人大主席潘谷美所言:“我们不是在简单改造房屋,而是在编织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乡村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