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26日

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

依托校地合作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 通讯员 马维娅

近年来,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依托校地合作资源优势,突破地域壁垒、深耕教研合作、创新协作模式,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办学治校合作,通过党建铸魂、教研赋能、辐射共富,推动学校管理水平、教研水平、教师专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着力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协同的教研协作新示范。

聚焦“党建铸魂”

构建“三位一体”协作新机制

通过《党建共建协议》的达成、教学观摩、课堂研讨等方式,将党建工作与教育协作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2022年11月,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一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以来,采取共过一次主题党日、共上一堂专题党课、共研一项科研课题、共办一场主题活动、共培一批骨干教师、共话一节“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共推一项教学改革的“七个一”共建举措,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新模式。成立“教研合作办公室”,建立由两校教务(教研)主任共同担任项目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配备专职协调员负责日常事务,通过项目化运作,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推进”“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题党日活动”“‘领航 铸魂 提质’党员大会”“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生涯规划”“两校师生线上同上一节课”“学科教学研讨”“奉贤区牵头学校教研活动”“行走的课堂——沪滇学生游学体验”等9项具体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表”和“季度路线图”,确保机制运行有章可循,实现决策共商、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建立专项经费池,从县财政配套、复旦教育基金、学校自筹3个渠道保障,重点支持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等项目。依托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走出去跟岗交流”和“请进来结对送培”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搭建学科教研、资源共享和交流交往平台。遴选骨干教师担任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采取教师论坛、联合教研、线上交流、集体备课、统一联测联评等方式,共研共享校本课程教材、教研课题、教学设计、优质课件等学科资源,累计举办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活动20场(次)、开展课题研究3项,推动跨区域协作从“单向输血”向“双向赋能”转变。

聚焦“教研赋能”

激活“四链融合”发展新动能

为激活教师双向交流“一池春水”,探索实施“1+2+N”导师制,由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导师,与思源实验学校5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采取“每周线上指导+每月专题研讨+每学期现场诊断”的方式,提升教学能力。2023年,组织3名教师赴沪开展沉浸式跟岗研修3批次,参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备课、听课、评课活动8场;邀请上海专家到校开展专题培训6场,辐射教师2000余人(次);1名上海名师驻校带教,培育出“金石篆刻”“书法鉴赏”“气步枪射击”等3门精品校本课程。积极推动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基础课程和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特色课程,以“两个注重”相结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融合课程。采取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以主题牵引统整学科课程,将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校园活动日、校园体育活动等一体化统整融合,连续3年举办书画展、体育艺术节、英语周、经典诵读、励志演讲、大课间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通过创新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探索搭建历史学科“空中课堂”,采取名师示范引领、集体备课、送教送培到校等方式,开展沪滇双师课堂6节,惠及学生300余人(次)。通过建立面对面教学辅导虚拟课堂,实现一键备课、课堂授课、互动练习、课后拓展等功能,着力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切实解决思源专业教师结构性缺员、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针对学生发展评价内容和方法单一、“唯分数论”等问题,“一生一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一师一袋”建立教师提升记录袋,将家长反馈、科研成果、班级管理、教学基本功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形式,全面掌握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方面表现,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重要依据。

聚焦“辐射共富”

构建“全域联动”协作新生态

依托县、镇、校三级教研,打造“教学研究共同体”,健全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县、乡(镇)、村三级教研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部门联动、协同配合的教研工作新格局。突出模式创新,将县级教研重心下移,聚焦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常态化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教学案例评比、创新实验大赛等联合教研活动,助力教师突破教学瓶颈、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全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强校+弱校”模式,以思源为枢纽校,联动曲硐中学、水泄中学、龙街中学、北斗中学、杉阳九年制学校、沙鲁完小、卓潘完小、二完小等12所中小学,辐射10个村级教学点,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交流研讨、教学改革成果分享、各类教育资源合作交流等形式,加强基础教育合作,切实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依托“云端课程”开展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大教研活动12次、同步备课6次,推动教学点资源共享、教研同步、质量共进。针对教研机制薄弱、专业力量不足、模式滞后等问题,聚焦课改深化,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大单元教学等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强化数字赋能,搭建“云教研”平台,运用AI分析教学行为数据,精准建立教研资源库,实现资源智能推送。夯实人才支撑,完善教研员选拔、培养、考评全链条机制,采取驻校指导、影子培训、课例研磨等方式助推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城乡联动、片区互动、整体推动的基础教育共享新格局,实现县域教研从“闭门深耕”向“开放共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