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28日

爱如长风李桂科 连载27

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建于1951年12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大理区专员公署派员,会同洱源县,在乔后段家村南一所古庙内收容麻风病人。成立时为“大理专区麻风院洱源第一分院”,管理员为麻风患者张允培。至1953年9月,先后收容洱源、邓川两县的麻风病人一百六十五人,除逃跑、死亡外,尚有六十八人。生活费由专区拨款,口粮主要由指定的村负责供给。由于四合院古庙简陋,住宿拥挤,1952年8月,大理专区公署拨款旧币伍仟捌佰捌拾叁万重修,然而当地群众不同意建房。于是重新选址在山石屏,派出症状较轻的病人二十六人,开垦土地三十余亩,帮助修建房屋六幢三十四间。

1953年12月,麻风患者全部迁到山石屏。这里属炼铁乡茄叶村,地处黑潓江西岸的山坳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不过因为麻风疗养院的设立,使这里成为人们不敢涉足之地。山石屏距县城六十公里,距炼铁乡集市十公里。建院初期至1956年,麻风院的医疗由炼铁卫生所承担。后来,在昆明金马疗养院治愈的康复者黄升东担任山石屏麻风院的医生,成立卫生室,在病人中培养了卫生员八人,开展常见病的诊疗,进行常规化验和麻风杆菌检查,组织病理取材送检,用氨苯砜、苯丙砜、氨硫脲、大枫子油等治疗麻风,开展苍耳子、大蒜液治疗麻风的研究。1958年,首批治愈病人八例,到1980年治愈八十六例。1957年,大理州民政科将麻风院移交洱源县接管,命名“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当时在院病人七十七人,其中男四十一人,女三十六人,结核样型二十七人,瘤型四十九人,未定类一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黑潓江如同孤独的老者,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山石屏数十年的变迁。六十年代,山石屏疗养院成立了中共党支部,有中共党员八人,后来党员逐渐减少。到2000年11月,最后一位党员去世,党支部自然消失。其间支部书记分别由麻风康复者李安、杨保佑、熊成桂、杨汉玺担任。2013年6月,中共洱源县委组织部将洱源县疾控中心党支部李桂科的组织关系转出,迁入炼铁乡党委茄叶村委会党总支,在山石屏村组建党支部,李桂科任支部书记。党支部发展党员四人,其中康复者杨晓元是村主任,宋树江、赵凤桃、周富山均为家属。其间,撤销三营干海子麻风院,合并到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住院一百七十三人,耕种土地一百九十亩,饲养水牛七头、黄牛二十三头、骡马十一匹、猪一百二十三头、羊五十一只,房屋四十四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潓江曾发生特大洪水,冲毁苞谷九十一亩,冲走了黑潓江上的铁索桥。为解决渡江出入问题,山石屏村自己建造渡船一艘及过江溜索。渡船每三至五年更换一艘。七十年代初,山石屏麻风院住院一百九十人,其中男一百二十六人,女六十四人,每月供应口粮二十六斤,生活费五元,重症病人每人每月增加一元,有寒衣补助,医疗免费。80年代初,洱源县卫生防疫站新招工作人员五人,经过三个月培训后,到疗养院进行调查整顿及病人检查治疗,对一百八十一人进行了体格检查,建立病历档案。此前疗养院属病人管理病人,麻风病的治疗由黄升东医生负责。此后,李桂科医生负责麻风院的管理、麻风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选举调整了病人管理委员会,选出主任黄升东,副主任梁国政、杨汉玺,熊成桂任党支部书记,还有四位委员,病人管理委员会由皮防科统筹安排。投资两万元,在炼铁乡上茄叶村征地四亩,建设疗养院健康区十一间,共一百七十六平方米,供医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