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29日

李春喜:一身污渍是她辛勤守护洱海的光荣印记

全国劳动模范李春喜。 (大理州总工会供图)

□ 记者 张婧怡

清晨6点多,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畜禽粪便收集员李春喜驾驶着她的红色三轮车准时出现在村里。在敲开养殖户家的门后,她径直走进后院的牛圈,将牛粪清理后集中铲到桶里,再一桶一桶提到车上。天大亮时,李春喜的口罩已经浸湿,她没有休息,清理完一家后继续赶去下一家,粪便装满一车就运往5公里外的收集站。每桶粪便重达三四十斤,她需要肩挑手提200多桶,来回数趟,直至深夜才能归家。

这是李春喜每天的工作日常。在这个天天“与粪便打交道”的岗位上,她干了9年,是全站唯一坚守的女站员。

9年来,她肩负着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126户养殖户家中每日的畜禽粪便收集和清运工作,用坏了200多副防滑手套,骑坏了4辆三轮车,行程达37040余公里,累计收集畜禽粪便11600多吨、可填满3个标准游泳池。她的红色三轮车无数次驶过洱海源头的凤羽河畔,走村入巷,从不停歇。她一身污渍却深受村民们欢迎,在大家眼里那是她辛勤守护洱海的光荣印记。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2024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最美苍洱卫士”……这些荣誉是对李春喜多年来工作与付出的认可。但她每次说起时最开心的称呼还是村里人亲切唤她的“牛粪公主”。

心系家人,为生计奔波走上工作岗位

2016年,对于41岁的李春喜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她和丈夫靠着微薄的收入养育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家庭经济压力很重。就在这时,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废弃物收集部凤羽收集站成立,正在招聘本地的畜禽粪便收集员,收一吨粪便能有80元的报酬。对于李春喜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报名之后,她自己掏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经过培训指导,正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畜禽粪便收集员。

“一开始,我就是冲着生计去的。”李春喜坦言。然而,这份工作的辛苦却远超她的想象。牛圈里,刺鼻的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即便戴着口罩,那股臭味还是无孔不入。刚开始工作时,李春喜难以忍受,一天下来,被熏得饭都吃不下。加上每天高强度的劳作,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让她疲惫不堪,手上也磨出了血泡。“第一天做下来真的很辛苦,全身疼,慢慢地一个月以后我就习惯了。”说起当初的艰辛,李春喜笑着一句带过。

工作上的困难没有让李春喜退缩,但村民们一开始的偏见和不理解却曾让她动摇过。有一次她换上干净衣服去村里参加酒席,刚一坐下,同桌的人就因为她身上的“牛粪味”起身离开。那一刻,李春喜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难过。丈夫得知后,劝说她一起外出务工,别再干这份又脏又遭人嫌弃的工作。然而,经过一夜的思考,李春喜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问其缘由,她说因为心里已经有了比“生计”更重要的事情。

放心不下,从“谋生”到“护海”的跨越

“那些粪便我不拉就又会倒进沟里,污染太大。这份工作我已经放不下了,要继续做下去。”在工作后,李春喜才渐渐明白自己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是洱海保护治理的关键一环。

地处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家家户户一直以来以养殖为主,过去农户常将家中的畜禽粪便随意堆积在房前屋后、倒在沟渠里,臭气熏天,造成洱海主要水源之一的凤羽河污染严重。随着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凤羽收集站成立,在李春喜和同事们的辛勤工作下,上寺村的环境卫生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有效阻止了粪水随意流入凤羽河内,清运的粪便经生物技术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实现“变废为宝”。

这些改变让李春喜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她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已不再只是家庭的担子。于是面对嘲讽,她选择用行动回应:坚持每日清洗工作服,随身携带除味香包,为方便工作剪掉了多年的长发,还自费购买防滑手套。

寒来暑往,她的双手布满老茧,身上常常都是伤痛,三轮车也跑坏了一辆又一辆。2018年,李春喜在清运途中遭遇车祸,摔断了7根肋骨和左肩锁骨。住院期间,她一直担心“村里牛粪没人收”,还没休息多久,她便急忙地回到了岗位上。

她的努力和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村民们从最初的抵触变为信任和支持:126户养殖户主动将自家的钥匙交给她,方便她自行进出收集畜禽粪便;村民们会在她干活时主动帮忙搭把手,遇上饭点会给她拿点吃的、喝的……这些举动给了李春喜继续干下去的精神力量。

“以前孩子们不懂事会叫我‘拉粪奶奶’,现在大家会开玩笑叫我‘牛粪公主’。”说起这件事,李春喜笑得很开心,这个称呼的改变让她卸下了心理负担,也让她和大家走得更近了。

守护洱海,平凡岗位彰显非凡价值

“洱海是我们的母亲湖,我很高兴自己能在保护洱海中尽一份力,只要洱海少一点污染,我多辛苦都值得!”李春喜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当初的承诺。一把钉耙、两个粪桶,她粗糙的双手和硬挺的肩膀毅然挑起了守护洱海的担子——

9年来,她阻止了逾万吨畜禽粪便流入河道。除本职工作外,她还主动当起环保理念宣传员,常常在工作间隙给村民们宣传洱海保护知识,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讲解洱海保护的重要性;她积极参与镇政府和上寺村每月开展的“三清洁”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冲在最前面,不怕脏、不怕累,用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开始自发整治清理房前屋后,养殖户学会了主动分类堆放畜禽粪便,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村庄和凤羽河的生态环境。

年复一年,李春喜的三轮车辙,印出了一条生态、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上寺村被评为“云南省生态文明村”,李春喜被推选为“环保带头人”,带动300余名村民加入了护海志愿队。她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共鸣,网友称她为“最美逆行者”,她“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奉献精神被写入了大理州中小学德育教材。2023年,她受邀在云南省环保论坛发言,一句“守护洱海,就是守护我们的根”让全场动容。

李春喜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刻画了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的形象。“我愿做洱海的一滴水,只要还能动,就要一直干下去。”这份质朴而炽热的情怀,来自她对家乡深沉的爱,更是劳动精神最生动的实践。

如今,在她身后,越来越多的“李春喜”正接过铲子,共同守护着“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人间胜景,他们车轮碾过的地方,村庄洁净如洗,洱海碧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