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共弥渡县委常委、弥渡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张宝军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弥渡县经济发展、园区建设、文旅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等方面的问题和大家作了交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弥渡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张宝军给大家介绍了弥渡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弥渡县以省委“3815”战略目标为引领,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紧紧围绕“小河淌水乡愁地 绿色蔬菜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名副其实的“小河淌水·幸福弥渡”的奋斗目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赶超发展合力。202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19亿元、增长5.3%、增速全州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2亿元、增长21%、增速全州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8亿元、增长7.9%、增速全州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1亿元、增长7.3%、增速全州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21亿元、增长15.4%、增速全州第三。通过努力,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州第6位上升至第5位、从全省第96位上升至第85位,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坚持项目为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抓项目增投资。储备项目533个、总投资560亿元,列入全国23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争取上级资金39.65亿元,资金争取量全州第一。二是抓园区搭平台。发行专债8.4亿元,整合资金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2个,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9.8万平方米、在建5栋6.3万平方米,园区“四上”企业达39家,营业收入达60.42亿元。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增速全州第三,二产增速全州第二,三产增速全州第二,一二三产结构优化调整为30:20.5:49.5。
坚持改革创新,扩大绿色发展优势。一是厚植现代农业新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28万亩,引进自然之星、春沐源、海天集团、正大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苗产业园、全州最大的玉米制种产业园、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全省最大的酱腌菜产业基地、全省第二大饲料产业基地。二是开辟园区产业新赛道。引进国药集团打造大理大健康产业园,东方美谷集团打造西部健康谷,上海龙之吟集团打造大理智算产业园,开辟医疗器械、数字健康、人工智能新赛道。三是打造“小河淌水”新形象。聚焦“泡温泉、品美食、赏花灯”,深入推进“1588”战略,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楹联文化基地、中华传统诗词之县,高标准举办“一节一赛”系列活动,弥渡民歌亮相2025年央视非遗晚会。
坚持为民造福,擦亮幸福弥渡底色。一是抓增收促振兴。推广“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绑定社员6551户、年均增收5.2万元以上。构建“党组织+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的“1+4”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400万元以上。二是抓县城提品质。城市管理创优提质典型经验被评为全省优秀典型案例。三是抓民生增福祉。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级州级复核,高考一本率从全州第8提高到第6、本科率从全州第9提高到第3。四是抓治理促和谐。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连续五年法治建设考核全州第一,被推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候选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最近,弥渡产业园区生产的AI灸智能机器人为患者治疗的新闻登上热搜,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云南弥渡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丽明介绍了园区建设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AI灸智能机器人是2024年6月通过国药集团引进入驻园区的西安兴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滤红外医用设备,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光谱深度辐射治疗”“多带通光谱组成”和“无菌性炎症有临床疗效”的医疗器械产品。产品命名为“水太阳”,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目前,产品已在弥渡县中医院临床使用15台,每台单次费用约8.5元,疗效明显,可以通过医保报销,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该项目已顺利投产,年内可实现生产200台。已吸引新加坡、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客户前来洽谈订购。
近年来,弥渡县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宁到弥渡产业园区长坡岭片区调研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沪滇协作优势,结合云南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用量大、相关生产企业不多的现状,依托弥渡作为西南咽喉、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致力于以医疗器械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发展趋势。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成功引入国药器械、明峰医疗、伟创医疗等19家医疗器械企业。与结对的上海奉贤区千亿级国企——上海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园区打造“上海东方美谷·西部健康谷”,国药器械、东方美谷等头部企业效应日益显现。基础产业园、沪滇一期、综合服务配套等项目工程建设快速推进,随着水、电、路、气、标准化厂房等设施的逐步完善,将不断有企业入驻及生产产品,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不断推进。2024年,园区完成营业收入61.14亿元,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与2023年同比增长9.4%;规上工业增加值与2023年同比增长41%,增速在全省72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3位。2025年1—3月,园区营业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8.4%。
文旅产业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弥渡县坚持高位推动、提档升级,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文旅产业实现新突破,并开启数字赋能文旅产业新模式。弥渡民歌亮相央视非遗晚会,《弥渡民歌保护传承的决定》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目前已公布两批弥渡民歌保护名录120首。高标准举办“一节一赛”系列活动,首次在云南省举办全国盲人门球锦标赛,赢得了“小城办大赛”的高度赞誉;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者22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8%,旅游总花费31.75亿元,同比增长4.87%。
目前,弥渡县紧抓打造“旅居云南”品牌机遇,按照全州旅居业发展“123456”的工作思路,结合弥渡实际,深入实施“1588”战略,立足把弥渡建设成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苍洱旅居康养后花园”,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优化旅居产业布局。积极探索“旅居+温泉”“旅居+运动”“旅居+农业”“旅居+游学”和“嵌入式旅居”等新型旅居多元发展模式。2025年,重点打造红岩镇白崖城村文艺旅居、弥城镇高芹村医养旅居、寅街镇三合村体育旅居、新街镇上马台村乡村旅居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北有白崖城,南有文盛街,三合村居中”的动静结合、文旅与户外运动兼具的特色旅居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旅居项目建设。一方面以县内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工作;另一方面加快已签约项目的施工进展,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集温泉酒店、温泉泡池、儿童水上乐园为一体的温泉小镇康养旅居度假板块;多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等实施弥城镇高芹村、红岩镇古城村、新街镇上马台村等点位旅居项目建设,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力争把旅居业培育成为文旅产业的新业态、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新途径。三是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旅居弥渡”文旅IP。精心筹备小河淌水大理弥渡民歌节、美食节和小河淌水半程马拉松等赛事节庆活动,结合节日节庆、四季游玩、非遗体验、文化交流等元素策划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推进“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促进群众增收
弥渡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弥渡县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依托县内农业资源优势,建立了“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由龙头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社员负责生产,产出农产品销售收入在支付农户流转土地租金、回购大棚费用、企业投入品成本(种苗、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垫资)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3%,合作社提5%,剩余部分80%分给农户,20%分给龙头企业的“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为加快推广该模式,2023年10月,弥渡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出台了《弥渡县全面推广“双绑”模式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每个合作社基地不低于100亩、一般不超过200亩进行规划,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涉及设施农业辅助设施建设的,须按程序办理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种植过程中不能破坏现有耕作层,并实行粮菜间作、轮作,每年至少种植一季主粮。
县政府对“双绑”模式蔬菜大棚亩均建设标准不低于5万元的,按照1万元/亩进行补助。由县级财政对建设投资总额中涉及贷款部分,按每亩对贷款额1万元进行2年全额贴息补助,其余资金由投资主体自筹解决。
通过设定收入分配优先级和信息公开,有效消除农户投资风险。一是销售收入首先支付流转土地租金,确保农户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权收益。二是销售收入其次支付蔬菜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费(按10年期),确保农户建设投入和贷款及时回收。三是由龙头企业记账式供应农户的种苗化肥农药等生产投入。四是农户的设施维护、生产等日常开支,从风险补偿金借支,待收益分配后即时归还,确保有序运转。五是龙头企业每天将销售及成本开支情况公布在合作社微信群,保障农民知情权,接受村集体监督。
记者 赵丽花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