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30日

李友坤:做“隧道匠人”新时代传承者

全国劳动模范李友坤。 (大理州总工会供图)

□ 记者 苏云慧

手把手指导开挖打眼、现场分析地质地貌、带队商讨解决措施……从一个最基层的隧道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大理施工段项目经理部隧道工、高级技师李友坤一直坚守在隧道施工一线。

坚守初心 扎根一线刻苦学习

1994年,李友坤怀揣建设祖国的理想,“子承父业”加入中铁隧道局成为一名基层隧道工人。在父亲“学好技术、干好隧道”的教诲下,李友坤立志做一名“隧道匠人”新时代传承者。

如何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多看,多问,多想,多干,多记”是李友坤给出的答案。为尽快掌握隧道施工知识技能,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购买学习资料,把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钻研。对于《隧道开挖》《洞内爆破》等专业书籍,李友坤倒背如流。在他的衣兜里,随时都装着笔和笔记本,每当工作中发现值得总结的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记下来,下班后反复思考解决的办法,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就向有关专家请教。

无论酷暑严寒,李友坤每天除了睡觉都在隧道里潜心钻研。“不蹲在隧道里吃苦,不经历那些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千变万化的地质现象,就不会真正了解隧道,更不会找到战胜它的办法。”李友坤说。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实战,李友坤对隧道施工所有环节都了如指掌,对各类复杂地质应对方法都深谙于心,对隧道施工的执着热爱和一路走来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让他打出的每个炮眼和开挖的每个断面都被工友亲切称赞为“艺术品”。

雄厚的知识积淀和超一流的技能水平,使李友坤先后在各级技术比武中斩关夺隘、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闻名遐迩的隧道工“状元”。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参加工作三个月后,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副班长。六个月后,被任命为开挖班长。

精益求精 创新技术攻难关

从一名普通隧道风钻工到专家型的技术能手,李友坤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30多个春秋。昆明西园隧道、武广高铁、厦深铁路、六沾铁路、成兰铁路、丽香铁路、大瑞铁路及滇中引水工程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都留下了李友坤的足迹和汗水,他参与建设的隧道里程超500公里。

“拼搏”是他的人生信条。无论在哪个项目,李友坤都与项目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早上7点,李友坤简单洗漱后准时进入隧道,伴随着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他每天要坚守12小时以上,可谓“两头不见太阳”。据李友坤回忆,在昆明西园隧道施工中,遇到了比较大的流沙,当时为了解决问题,他连续7天7夜没出隧道,实在困极了就在旁边躺一会儿,直到把流沙问题处理好。长期从事隧道施工,李友坤落下了风湿腿、频繁眨眼等毛病。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李友坤身上,你总能看到“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干劲——

面对丽香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玉龙雪山隧道“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全线卡脖子工程,李友坤在隧道内研究分析近半月,提出将正洞断面优化为合理高跨比、拱脚曲率较小的开挖断面,成功解决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造成的高跨比过大和拱脚处断面曲率过大等问题。

面对“世界最难修的铁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攻坚任务,李友坤联合内外专家,通过调研、咨询、研讨,采用大段高超前注浆堵水方案,有效解决超深竖井施工受陡倾裂隙及高压富水影响造成的竖井施工治水难题,在深达765米的亚洲铁路第一竖井建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面对滇中引水工程极端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李友坤再次迎难而上,忍着风湿疼痛,带领技术人员每天穿梭在阴冷潮湿的隧洞中,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处理及小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方案,解决突泥涌水、坍塌等施工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工效,为同类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例。

……

多年的攻坚克难和一线冲锋,李友坤总结形成多项重量级工法,攻克隧道施工技术难题百余项,被称为隧道施工的“活字典”,斩获13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省部级工法12项,获得国家级荣誉20余项,先后获得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匠心传承 一个人带一群人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近距离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很震撼、很激动、很自豪。”4月28日,李友坤在从北京回昆明的路上,回想起总书记的话语,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荣誉和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前辈的指导,现在我也要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永葆劳模本色的李友坤,当前仍然攻坚克难在云贵高原超高难隧道建设的最前沿,荣誉满身的他依然不忘精心培养“后起之秀”。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力量,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和经验传授到哪里。在掌子面上,面对新来的员工、农民工,他手把手指导,打眼、放炮、装药、找顶,事无巨细;在会议室里,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和总结出来的技能、工法等做成课件,倾囊相授。他牵头成立的“李友坤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一个人带一群人,在岗30余年,李友坤传承匠人精神,先后培养出40余名高级技师、技师,指导新入职大学生和其他隧道工人上千人。

“我第一天来工地报到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那时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看书。”云南省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大理施工段项目经理部办公室负责人卢仕豪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友坤的场景,满是敬佩,“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他性格随和,我们一起相处很融洽,亦师亦友。有不懂的问题会随时指出来,让我在这里快速成长。”“作为技术能手,李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大家,讲课声情并茂,枯燥的技术知识也被他结合实践经验讲得妙趣横生,大家都很喜欢听他讲课。”云南省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大理施工段项目经理部党支部副书记韩恒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