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30日

苏家恩:倾情书写助农增收“烤”卷

全国劳动模范苏家恩。 (大理州总工会供图)

□ 记者 杨若兰

立夏渐近,正是烤烟苗移栽的黄金时期。在大理市喜洲镇作邑村,村民们纷纷抢抓农时移栽烤烟。十多天前,大理州烟草专家苏家恩来村里作了一场烤烟种植技术培训,为村民们传授了移栽注意事项、株行距精准设定、浇水施肥等实用技术,帮助村民按下烤烟移栽“快捷键”。

到全州各地的烟草种植地去培训、推广新技术,是这段时间以来苏家恩的主要工作之一。烟叶调制工(二级)、高级农艺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岭首席技师、烟草行业技能领军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尽管众多头衔加身,他始终坚守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和广大的农民兄弟、工人兄弟站在一起,25年来,源源不断地将科技注入烟草产业,烤出高质量烟叶,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他是走村串户、备受村民信赖的“苏老师”

1999年9月,23岁的苏家恩大学毕业进入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从事烤烟烘烤技术研发推广工作。当时,大理州的特色优质烟叶品牌是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烟农们种植了多年,但是对它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收购价高,忧的是太难烘烤。当时永平县一户烟农首次接触红大,接连烤坏了两窑烟叶。烟农垂头丧气、满脸沮丧的愁容,深深刺痛着苏家恩的心。

“我一定要帮他们。”苏家恩心急如焚,马上投入到烘烤技术的钻研中。他查阅各大期刊学术文献,咨询省内外专家,不断地革新、尝试,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烘烤曲线修改了一回又一回。

以前的仪器设备误差较大,一个实验数据往往要重复五六次才能确定,苏家恩就和同事们轮值蹲守烤房,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烟叶颜色与形态变化。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总结出一套“保湿增温促变黄、及时排湿巧定色、稳温延时促黄筋”的烘烤策略,破解了红大烘烤难题,把红大烟叶烘烤损失率由最初的27%下降到了6.3%~6.8%。

25年来,苏家恩以为烟农排忧解难、提高烟农收入为己任,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有问题他就去解决。

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全县共1557间烤房受损,灾后烤房重建迫在眉睫。苏家恩立刻奔赴漾濞,驻扎在灾区一线,21天后拿出了一套《大理州可移动式新能源烤房技术标准》,两个月就新建了536座可移动式新能源烤房。不仅完全满足地震灾区烟农进行烟叶烘烤,而且推动漾濞县当年交售上等烟同比提升5.65个百分点,均价提高2.65元。

他是深耕烘烤领域、精益求精的“苏专家”

在弥渡县新街镇红大科技研发基地,生物质颗粒加工生产线开足马力,烟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经过机器,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条有用的生物质燃料。

这是大理州22条生物质燃料生产线之一,是苏家恩与同事们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的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013年,苏家恩率先在云南省烟草公司立项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在烘烤中的应用”项目,通过多方实验,锁定生物质替代燃煤进行烘烤,将废弃烟杆“变废为宝”,作为烘烤的燃料。推动建设了22条生物质颗粒加工生产线,年产量达5万吨,大理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生物质颗粒100%自给自足的烟区。不仅提高了烘烤效率,还降低了碳排放,解决了烟杆残体污染农田的问题,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2018年,他带领团队编撰了“密集烤房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装置”的云南省地方标准,助力生物质燃料在全省推广应用。目前,云南省应用生物质燃料烤房10万多座,每年可以减少煤炭使用量近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多万吨。

工作25年来,苏家恩始终向着更高处攀登、更深处迈进,努力成长为所在领域的开路者、突破者和引领者。他主持和参与科技项目19项,获发明专利38项,编写专著6部、云南省地方标准5个,发表科研论文55篇。2020年10月,大理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挂牌成立“苏家恩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全省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烟叶烘烤方向的工作室。

苏家恩不仅把论文写在纸上,更“写”在乡野村落、田间地头。这些年来,他在弥渡县开展烘烤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建设示范移动烤房1座、醇基燃料烤房2座;在大理市、巍山县开展分布式光伏烘烤技术研究应用;在巍山县推广天然气烤房7座,每炉烘烤成本降低27.67%……

他是心系民生、勇担乡村振兴重任的“苏代表”

2022年开始,苏家恩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一名扎根一线的烟草农业科技工作者,苏家恩对“三农”工作格外关注,对农民的事格外关心。他下乡的次数更勤了,走农村、访农户,他广泛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集民智,把“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农作物核心产区土壤保护”“协同推进农业生产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快农村电烤房建设 助力农业绿色转型”等带有“泥土味”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

同时,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生态屏障,让烟草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成为苏家恩思考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他一头钻进智慧烘烤的研发工作,助推烟草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大理多个烟区烤房群开展物联网智慧烘烤,实现烟叶烘烤状态和工艺参数的可视化和自动化调控;研究推广烤房“一房多用”,烤烟房还能用来烘烤辣椒、药材等,实现“慧”农又“惠”农。

2022年,政校企联合共建了大理烟草科技小院,行业专家苏家恩成了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与青年学生、烟草行业后辈们讨论如何推进洱海流域植烟区养分精准管理技术构建及应用,把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参与了烟田土壤保育和农田废弃物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在大理烟区探索实践“1136”大理“海西模式”,沿着“洱海高水平保护、农民高层次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上下求索。

从业多年,苏家恩凭着奋发进取、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但他始终没忘自己是一名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者的身份。他乐于参加各类烟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5万余人次,参与了全国烟叶调制员一级教材、全国烟叶栽培员二级教材编审工作。

择一事,精一业,守一生。这位烟草行业的技能领军人物,为实现大理州“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目标,一直书写助农增收“烤”卷,践行一生为民服务的初心。在苍山之下的农田里,在洱海之畔的烤房里,在花开花落的每一个季节里,都有着他忙碌的身影,他说,这才是他最真实而朴素的生活缩影,也是他的“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