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30日

茶山上的 幸福“采摘者”

□ 通讯员 字银洁 毛廷沛 赵雪梅 文/图

▶ 一人守着一行茶树,女工们左右开弓,动作麻利。

杨义芝

采茶真功夫,眼疾手快。

晨光初现,女工就上山采茶了。

傍晚,女工们背着一筐筐茶叶下山。

夜幕降临,女工们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享受着愉快的休息时光。

◀ 女工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

杨金梅

新鲜的茶叶下山后,要尽快加工。

杨桥会

▲ 茶叶生产线上的女工。

在大栗树茶园,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采茶女工指尖的温度,她们用双手创造财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她们的故事,是无数普通人努力生活、追求幸福的生动写照;她们的故事,伴随着一片片茶叶,传递着勤劳与坚韧的力量;她们的故事,就像那杯清香四溢的茶,越品越有滋味……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大栗树茶厂的宿舍区陆续亮起灯光。采茶女工们简单洗漱后,戴上手套和遮阳帽,背起背篓,成群结队地往茶山上赶。到了茶山,女工们默契地散开,一人守着一行茶树,低着头、弯着腰,双手不停地在枝叶间采着茶叶,连话都顾不上说,只听得见手指采摘茶叶的沙沙声。

大栗树茶厂位于云龙县宝丰乡,每年春季,来自苗尾、检槽、长新、漕涧等云龙各乡镇,以及邻县永平的采茶女工就会来采茶。平日里,采茶女工规模约100人,生产高峰期时能达到200余人。从3月底到10月,这些女工要在这里工作生活近半年时间。为保障她们的权益和日常生活,茶厂不仅为她们购置保险,还提供食宿。

56岁的杨义芝,是茶厂里的“老面孔”了,年轻时从云龙苗尾远嫁到山东,从2008年开始,她已经连续17年从千里之外返乡采茶。如今,她的一双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这也让她能更自由地往返于两地之间,采茶间隙还能和家乡的亲友聚一聚。被问到为什么大老远都要赶回来采茶时,她笑着说:“别的工作也有,但是不爱做,就是喜欢采茶这个工作,茶厂里面的老板也比较关心我们员工。只要茶厂需要我们,我就一直会回来采茶。”

44岁的杨金梅是土生土长的苗尾本地人。过去她只能在家务农,种一些苞谷、豆子等农作物,经济收入不高。如今,通过季节性采茶工作,每年可以获得两三万元的收入。她手法娴熟,一边采茶一边说道:“我是2016年开始来这里采茶的,一天能挣两三百元。有事的时候还可以请假回家,比出去外面打工要方便一些。”

傍晚,采茶女工们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下山,把茶叶交到收鲜处。她们有序地排着队,将一天的劳动成果小心翼翼地卸下。称重、登记、入库,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采茶女工们都有专属的编号,当天采摘的等级、斤数、收入在系统里一目了然,每一片茶叶都化作实实在在的收入,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此时,食堂飘来阵阵饭香。女工们为了节约时间,会错峰交茶、轮流吃饭。有的人在窗口排队打饭,有的人在茶厂提供的小厨房里开点“小灶”,然后围坐在长桌前,相互分享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香肠、腊肉,你一言我一语,叮叮当当的碗筷碰撞声中,满是烟火气。

食堂不远处的小卖部里,牙膏、洗衣粉、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能买到。每周还有小商贩拉着蔬菜、水果来厂里卖,女工们缺什么顺手就买了。宿舍窗台上,种满了多肉,这些可爱的绿植也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仿佛诉说着女工们对生活的热爱。

尽管采茶工作辛苦,但女工们总能在忙碌中找到快乐,她们用简单的食物、朴实的交流,编织着温馨的生活。“采茶这份工作风吹日晒,很辛苦,但是和姐妹们一起上下班,有困难相互帮衬着,干得挺开心,我觉得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采茶十余年的女工杨桥会感慨道。

大栗树茶厂也以暖心的福利举措回馈着采茶女工的付出。采茶量达到8000斤、出工达到120工时的,都会有相应的奖励;遇到雨天无法出工时,会有误工补贴;采茶季结束后,提供往返车费补助。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女工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头。

正是这群勤劳的女工,用双手托起了茶山的春天,也让茶香飘向远方。大栗树茶厂总经理尹晓霞称赞道:“我们茶厂的女工占比达到了80%以上,是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他们技术熟练,而且特别能吃苦耐劳,不仅为家庭创造了经济收入,也为茶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月色渐浓,繁星点点。结束一天忙碌的女工们陆续回到宿舍,或接水洗漱,或与家人视频,或轻声闲谈,在这份温暖中卸下满身疲惫。春风拂过窗前,女工们伴着茶香沉沉地睡去,等着明天的太阳再次照亮茶山,让指尖的茶香继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