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5月07日

剑川县弥沙乡实施联农带农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集体家底“厚起来” 群众腰包“鼓起来”

□ 通讯员 李若珠

近日,走进剑川县弥沙乡联农带农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只见村民们正忙着搭架牵线,一排排编织好的豆架如同屏风般为荷兰豆遮风挡雨……

近年来,弥沙乡着力破解传统产业种植分散、市场对接能力弱、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探索推行“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创新实施联农带农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让集体家底“厚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破局:基础设施强根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弥沙乡联农带农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田间道路、滴灌管网纵横交织。这片集中连片、水利设施完善的种植基地,之前由于水源较少,存在工程性缺水,农户主要靠抽水泵从河沟抽水浇灌农作物,成本较高、效益较低。2024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灌溉沟渠和管道、机耕道路等产业配套设施不断优化,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活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合作社也流转300亩土地发展产业,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让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

革新:土地流转拓新径

为提高土地效益,弥沙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提出“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的产业发展思路。流转后的土地由合作社负责统筹,对没有精力耕种的老人,可以只拿租金而不用参与耕作;对劳动力富足但自家耕地有限的农户,在有土地租金收入的同时,可通过春种荷兰豆、夏种白芸豆的套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0%,有效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

2024年,合作社向农户流转土地300亩,每亩支付租金700元,农户在基地上种植荷兰豆和白芸豆每亩可收入1万元左右,亩产值较之前提高6000元左右。

赋能:产销一体增效益

聚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合作社采取“生产订单+技术服务+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为农户提供籽种、农药、肥料,同时安排技术人员对播种、搭架引蔓、集中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为广大群众提供技术有指导、收购有保底、销售有保障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合作社还配套建设冷库、分拣车间等,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运输等为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让农户在一块土地上收获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和就近务工带来的三份收入。

据统计,2024年度基地荷兰豆和白芸豆产值达330多万元。此外,合作社还通过种植羊肚菌、朝天椒等产业稳定提供临时或长期就业岗位30余个,2024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