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5月07日

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须在“细”处深耕

□ 李克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未成年人是民族复兴的未来栋梁,其爱国主义教育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仪式堆砌上,必须在 “细”处深耕。唯有将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让爱国情怀真正融入血脉。

细节决定教育实效。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在采访拍摄和剪辑素材时发现学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在博物馆参观时,学生们手持笔记本认真记录文物背后的故事,眼中满是对文明传承的敬畏;而有的学校在烈士陵园开展活动时,学生们嬉笑打闹、鞠躬敷衍,甚至在默哀时东张西望。这种反差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细节的打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落细落小落实”。规范的礼仪能让爱国主义具象化,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前,提前告知学生着装要求、队列规范、默哀礼仪等细节,不仅是对先烈的尊重,更是通过庄重仪式传递精神内涵的关键。

精细设计筑牢教育根基。教育实效的达成,始于精细化的顶层设计。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系统性教学计划,从目标设定到流程把控,均需体现“精准滴灌”理念。开展活动前,思政课老师要制定包含具体行为规范的方案,比如,参观博物馆时要求学生做好“三观察一记录”(观察文物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记录触动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祭扫活动中通过现场讲述英烈事迹、组织互动问答等方式,将抽象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活动后通过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延伸教学,将短期体验转化为长期认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延伸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未成年人从“知爱国” 到“行爱国”,这需要教育者以“绣花功夫”雕琢每个细节,才能“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唯有在“细”处深耕,方能收获“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的教育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