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华
明末以前,经云南县(今祥云县)洱海卫(今祥云县城古城区)北上,越过九鼎山、梁王山的这条路,是通往大理、宾川方向的必经之路。徐霞客当年从云南县前往大理及宾川鸡足山时,走的就是此路。
几百年来,这条蜿蜒于高山深谷间、贯通滇中和滇西的商贸通道,是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作为走廊重要节点的九鼎山及隐藏于其悬崖间的九鼎寺,自然成为当地士人、过往骚客和地方官员争相歌咏的对象。
因九座奇峰高耸林立、远眺如九只错落有致的宝鼎而得名的九鼎山,又名“宝泉山”,古称“九鼎云峰”,距祥云县城8.5公里。据成书于光绪年间的《云南县志》载:“九鼎云峰,在县治之北十五里,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一曰凤鸣,二曰狮吼,三曰揽霞,四曰招鹤,五曰峨嵋,六曰侍仙,七曰中秀,八曰凌霄,九曰飞云峰。各有洞,曰古佛洞、弥陀洞、豹隐洞、羊浮洞、飞阁悬崖、琳宇清幽,为邑奇观。”古人的想象力真不可小觑,一座山,九个峰,竟能根据其形状冠以如此贴切的名字,足令今人自愧不如。
和水目山一样,九鼎山的开发也始于唐代,而大兴土木,则是明嘉靖年间的事。彼时,一个名叫明寂的僧人,带领众人在山峰间建造了五座楼阁,三座飞檐阁,即华严阁、三教阁、妙胜阁。此外,还建有毗卢阁、玉峰庵、望春亭、碧霞庵、龙泉寺、土主庙、南北双塔等寺庵殿阁,使九鼎山成为风景名胜之地。明代知府黄元治,曾在《九顶山歌》一诗中,描写过九鼎山众多的亭台寺阁,诗曰:“梁王山外攒九峰,峰峰石崖青削空。九点危峰九座寺,寺寺嵌在崖缝中。削崖少路多是阁,十阁八九相联络。一二不连崖断边,石桥石梯复穿凿。”
尽管众多的古建筑今人已无法看到,但其流光溢彩的模样还是跃然纸上,让人充满想象。只可惜,命运多舛的九鼎山庙宇,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到人为的毁坏。清咸丰七年(1857年),九鼎寺庙宇被毁后,仅存元明时期的南北塔及天然的五个佛洞。近年来,部分庙宇再次得以恢复重建。
九鼎山声名远播的建筑,当属玉峰寺旁彼此相距60米的一南一北两座古塔。据南塔北面的碑刻显示,双塔建于明代嘉靖十九年,也就是1540年。如此说来,这两座塔,已在风雨中耸立了484年的时光。让人不解的是,双塔不仅高度不一,其建造结构也不一样。北塔高7米,分7级,为密檐式实心六方形砖塔。南面塔檐均用三层方砖叠涩出挑,第一层为犬牙状,第四级上有小龛洞一个,塔刹是石雕宝珠顶。南塔高9米,分9级,为密檐式实心方形砖塔,有基台塔座,平面呈方形,实心,每级四面各设一龛洞,龛洞内置有烧制的陶质28宿像各一个。最上一级南北两面各镶一大理石碑,南面碑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多宝如来”字样;北面碑刻“明嘉靖拾玖年吉旦”,塔刹为石雕宝珠顶。
如此形式不一而又有些复杂的建筑,无疑代表着宗教的某些意义。如果有人对明代云南县的宗教流行和传播感兴趣的话,九鼎寺双塔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宗教活化石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鲜为人知的是,在九鼎寺北面的山坡上,分布着一片被当地人称之为“和尚坟”的明代覆钵式塔林。这些塔,有石塔和砖塔两种结构,每座塔均由塔刹、塔身、须弥座、地宫四个部分组成,可谓“上塔下墓”。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塔下的地宫,也即墓室。由正中留有的墓口深入其中,只见四周用青石镶砌而成的地宫内,四壁皆用青石砌成七八层不等的台级,每个台级上分布着五六个不等的龛洞,每个龛洞内可置放5—8个骨灰罐。如此算来,每个地宫内可放置的僧人骨灰罐,达数百个。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历经几百年风雨的侵蚀,九鼎山塔林的一座座塔身,在时光中相继倒伏于荒草中,仅存建在塔下的地宫墓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过去九鼎山曾经辉煌的历史的探究……
谁能想到,与今天与世无争、清凉如水的现状相比,几百年前曲径通幽的九鼎山,却是一个善男信女朝拜、文人骚客雅集的地方。
古人形容,登云南县九鼎山,会“令人有扶风生翼之想”,感叹其“真奇观也”。故此,不少文人士子,还有地方官员,只要一有空闲,就会相约于九鼎山,在亭台楼阁间烹泉煮茗,于松风明月中吟诗作对。
这些文人骚客中,最著名的当数位列“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文学家、学者、官员,四川新都人杨升庵。这位博览群书的学者,曾云游到九鼎山,并赋诗二首,其《九鼎寺》诗曰:“路绕羊肠转,云从马首开。半崖交草树,绝壁倚楼台。碧涧鸣寒玉,丹邱问劫灰。佛缘甘苦寂,僧行厌喧豗。野鹿衔花到,山禽荐果来。独耽尘外趣,人世莫相猜。”
此外,曾任刑部尚书郎,后调任姚安知府的福建晋江人,著名思想家李贽,也曾在九鼎山挥笔写下流传数百年的《九鼎山感元事》一诗:“极目天空心不碍,远山近日岁月多。萍囊功业应常在,留得古塔奈若何。元碑元碑风雨剥,古塔古塔九鼎错。尘寰勿听三车演,暇日曾波大渡河。”这位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在九鼎山触景伤情,在岁月的无情流逝中感叹世事的兴衰。在明代歌咏九鼎山、九鼎寺的诗歌中,留传至今的有数十首。这些诗歌的作者中,有洱海卫兵备道按察副使胡维新,都察院副都御史赵汝濂,澜沧兵备道按察副使、曾在云南县城南建“九峰书院”的马鸣銮,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晚明闽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滇略》作者谢肇淛,江西丰城进士、按察副使、曾捐千缗建文峰塔于板桥青石山顶的熊鸣岐,明万历年间布政右参政、南昌进士姜忻,云南参政、江西副使陈圣典。
曾为后人留下歌咏九鼎山诗句的,还有曾到九鼎山视察的官员、旅行的士人。这些人中,有周臣、路承熙、董难、常道立、谢台卿、姜忻、陈荀产、徐凤翔、王士性、邓原岳、僧心实、黄元治、王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