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马海云 李煜杭
永平县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理念,坚持“需有所引、引有所育、育有所用、用有所留”,创新引才机制、优化育才模式、搭建用才平台、完善留才体系,以“253”模式统筹推进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化发展,全链条推动人才工作创优提质、赋能增效。
抓住“2个关键”诚心引才。探索实施以考试招录为主、县外转任为辅、人才引进加成、多元渠道充实的“3+N”人才招引机制,聚焦行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精准招引。人才招录科学精准。加大定向选调生、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村干部等人才招录力度,近3年招录公务员100余名,其中招录定向选调生14名;招录专业技术人才90名;招录优秀村(社区)干部3名。人才引进有所突破。充分依托复旦大学对口帮扶优势,发挥挂职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人才优势,在产业发展、教育教学、医疗卫生、城乡建设等领域引培各类人才。在产业发展领域引进上海国惠、江苏润宝等复旦校友企业;在教育教学领域从曲靖会泽实验中学引进1名教师担任永平县第一中学校长;在医疗卫生领域,先后引入8批40名复旦大学对口帮扶永平医疗队成员、6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进驻永平。
创新“5个载体”悉心育才。跳出“小县城抓不了、抓不好人才工作”的思维桎梏,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大胆探索尝试“自选动作”。搭建“校地合作”综合阵地。先行先试成立校地合作工作办公室,以“复旦·永平”校地合作为轴,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为点,全力搭建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定向交流、服务保障、宣传推介的综合平台,办公室运行以来,在招商推介、研学服务、干部培训、设备争援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开发“博南人才”小程序。率先探索数字赋能人才工作,建立“荟萃博南、智富永平”人才后备库,将各行业领域的416名人才作为第一批人才入库管理。以“一县一品”赋能人才培育。去年以来,将核桃产业作为人才工作“一县一品”推进实施,链上培育了大批乡土人才、科研人才、贸易人才、金融人才、党政人才。打造人才培育“研学小院”。以阵地建设为抓手,通过“研学+”全域发展,不断推动产学研用融合。目前,将龙门乡“官上村—龙门村官庄自然村—大坪坦村”研学线路作为首个“研学小院”推进建设。培养一批“博荟佳才”。加大县域各类人才挖掘培育,重点聚焦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农林产业、创新创业等领域,推荐培养30名“博南红烛、博南医鸿、博南文渊、博南禾兴、博南精匠、博南智创”6个专项人才。
强化“3项举措”用才留才。采取建强专门队伍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做好引进人才服务保障、差异化激励人才担当作为等举措,全力构建良好用才留才生态。探索建立“驻企店小二服务团”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突出从“拼条件”向“比环境”转轨,建立“1名县处级领导挂帅、1名属地领导负责、1名驻企联络员服务、1名挂钩联络员对接”的驻企店小二服务团工作机制,通过一线挂帅、一线出征、一线服务,为挂钩联系的重点民营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个。以“外引名校长”为突破带动更多人才选择永平、留在永平。采取建立“人才编制池”定向用编、建设“人才公寓”保障安居、配偶随迁和子女就学安置等举措,做好人才留用“后半篇文章”。在外引永平县第一中学校长方面,尽己所能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按照“事业单位基本工资+人才引进经费补助+目标考核奖金”同步发放的方式多元化提高待遇,同时,安排人才公寓,解决了家属随调和子女就学问题。以差异化激励用才留才。去年以来,探索实践以“考什么”引导“干什么”、“如何考”督促“如何干”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考核路径,通过“量体裁衣”分类考核对象、因地制宜设置考核指标、“因果而异”运用考核结果,分级分类做实各类人才职称评聘和考核激励,有效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