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虎芹 赵善庆
近年来,漾濞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专题教学、专题活动、专题展示、专题培训等“四举措”,全面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推动专题教育实现常态化、特色化、生动化、规范化,为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示范引领。
以专题教学为渠道
推动专题教育“常态化”
漾濞县以专题教学为主渠道,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律,以举办专题宣讲、专题讲座、开发专题课程等方式开展专题教学,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举办专题宣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为引领,组建理论宣讲团,定期进校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挺膺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石榴花开,和美校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宣讲,以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形式宣传普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二是举办专题讲座。推进专题讲座品牌化,打造“苍洱石榴红”讲座品牌,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非遗传承人等担任主讲人,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讲好漾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三是开发专题课程。打造“民族团结思政课”“民族团结主题队课、团课”“民族团结班会课”“民族团结社团课”等“四堂课”,制定学期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专题教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以专题活动为载体
推动专题教育“特色化”
漾濞县以节日活动、课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实践活动,特色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以节日为契机,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国庆节、彝族火把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故事汇”“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民族历史与发展”“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千人打歌”等特色民族团结专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各族青年培育民族团结精神。
二是以实践教育基地为场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青少年同心交流营、“民族村寨研学”等活动,组织各族青年参观太平村记忆馆、云龙桥和茶马古道,重走滇缅公路,到烈士陵园扫墓,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各族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三是以校园为平台,以课堂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文化传承+”等方式,将彝族打歌、彝族刺绣、大刀舞、扎染等融入学习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非遗”,引导学生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以专题展示为平台
推动专题教育“生动化”
漾濞县以专题展示为平台,进行展示教育,生动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依托校园公共场所,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等,集中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比如,在文化墙上设计民族团结文化墙、石榴籽主题雕塑、壁画;在宣传栏或学校建筑物上展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宣传标语;在教室或校园文化墙上设计与民族团结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在图书馆和教学楼走廊展览剪纸、书画、木刻等民族特色作品。
二是利用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六一”晚会等时间节点,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展示活动。在“一校一非遗”专题展示项目中,彝族刺绣工坊、白族大本曲传习所各显特色;在校园美食广场,各族学生各显身手,展示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运动会开幕式上,民族时装秀展示各民族服饰之美。
三是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让非遗传承人上台展示非遗技艺刺绣作品、非遗舞蹈大刀舞等,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认识。
以专题培训为抓手
推动专题教育“规范化”
漾濞县充分发挥教师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规范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为主要对象,邀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学者进校作专题讲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理实践”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深化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强化其在教学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是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开展教师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引领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践行者、深刻理解者和示范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