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6月21日

剑川县创新方式加大力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出新出彩

本报讯(通讯员 吴剑熔) 近年来,剑川县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通过创新保护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旅融合等措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明薪火。

重保护、守安全,共建文博辉映的名城剑川。颁布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沙溪古镇整体保护规划》等,结合剑川古城保护需要,实施了古城城市管网入地、智慧消防等工程。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完成了剑川古城城址变迁的考古调查。沙溪复兴工程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国际化合作带来的先进理念让沙溪镇在2003年就已推广生态卫生厕所、2011年开始试点乡村低碳社区建设。如今,寺登街古朴、闲适的“慢生活”气息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历史文化遗产在人间烟火的浸润中更有深度和温度。

抓传承、促发展,共享多彩非遗的幸福剑川。构建“政府主导+传习所支撑+社会培育”的传承体系,建成了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名匠工作室,组建了各类非遗人才合作社,打造了木雕、石雕等生产加工销售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体验、传承活动,让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全身心”参与非遗全民保护。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各类非遗体验场所功能,打造非遗研学游基地,文创产品开发推陈出新,非遗产业成为剑川县就业创业的重要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强基础、树品牌,共创和谐宜居的文明剑川。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质效,将国保单位打造成匠心手作馆、剑川木雕馆、白曲技艺传承展示馆。做好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引导工作,在剑川古城、沙溪古镇形成连片的博物馆集群。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溪欧阳大院、杨家大院打造成沉浸式马帮生活和甲马世家体验空间,成为剑川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剑川县已建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博物馆22家。2020年12月,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落户剑川,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分馆。围绕博物馆群和方志馆建设,先后推出“探寻剑川历史”“探访剑川名人”“剑川非遗之旅”三条线路,将廉洁文化、非遗研学、干部教育、文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形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明助力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