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热线 话题 6月18日,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锡焕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生态护林员政策、森林草原防火、林草产业发展等相关工作进行交流和介绍。
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 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为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在森林资源管护中的前哨哨兵作用,大理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较好提升了生态护林员管护能力,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大理州林草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认真抓好组织保障、方案编制、责任落实三个环节。林草、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持续抓好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和管理,有效促进资源增质、林草增效、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锡焕介绍,大理州生态护林员涉及11个县(大理市除外),共计下达生态护林员指标7957人,目前根据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统计实际选聘 8532人。在选聘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省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规定的选聘条件,遵循“精准、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选聘程序,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八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全州近万户生态护林员年均增收8000元—10000元,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助推了基层乡村振兴步伐;在提升林草资源综合管护能力方面,生态护林员充实了护林队伍,增强了森林资源保护力量。森林防火期内,他们协助林草部门限制火种进山,及时发现并上报疑似火点,减少了林火隐患和发生次数;在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巡护+宣传”,提升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此外,生态护林员还在助力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修复、林下经济、合作社发展等工作,为生态富民贡献了力量。
段锡焕介绍,为确保生态护林员政策执行到位,大理州林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管理措施。制定《关于切实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工作的通知》《大理州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方案》,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管理。建立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将聘用的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纳入责任制考核,完善人员聘用退出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同时,强化选聘管用全过程监督,将生态护林员的责任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对巡护范围、出勤天数、巡护时长、巡护里程等量化数据进行全过程管理,杜绝领薪不履职等问题。
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首次实现森林草原火灾“零发生”
6月15日,云南省全面解除2025年度森林草原防火期。在本轮防期,大理州首次实现森林草原火灾 “零发生”。
大理州林火监测中心主任李加生介绍,本轮防期,大理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视频会议要求,聚焦 “火源管控力度不够、人民防线筑得不实” 两个普遍性突出问题,扎实推动各项防灭火工作落地见效。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方面,大理州立足 “防灭火一体化” 工作格局,扛牢 “专业防、早期救、管行业” 的工作职责。突出 “林长制” 牵头抓总作用,防期内适时发布森林草原防火总林长令、森林草原防火命令以及封山令、禁火令,层层压实防控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村、到人、到山头地块,实现管理网格化、责任化和具体化。
源头管控方面,坚持 “疏堵结合、精准防控”,紧盯林农结合部、林缘施工区域等关键部位,加大春节、高火险期、清明节期间等重点时段的风险隐患排查力度。通过增人、增卡、带装巡护、靠前驻防、夜间巡查等措施,深入开展野外违规用火巡查,及时制止处理隐患苗头,将火源火种堵在山下林外。
宣传教育方面,按照年度防火宣传方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责任书入户、公益广告、手机短信、学校“五个一”、案例警示、标牌宣传、森林火险五彩旗 “七大” 宣传工程为重点,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普遍性、广泛性宣传。强化以案释法的穿透性、震慑性警示教育,对林区住山户、入山旅游人员、中小学生以及广大山区群众、林区施工单位等重点人群进行反复宣传,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监测预警和早期处置方面,充分发挥1.3万名网格护林员、538个固定检查卡点、12架中型无人机和306套自动巡航、自动报警、自动定位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实现“人防”和“技防”有效结合,加大野外违规用火和火情实时监测力度。同时,根据预警信号和火险等级做好响应工作,力量下沉、关口前移,靠前部署应急力量,就近、就快安全处置初发火,将火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督促检查方面,结合各地实际、气象条件、社会活动等特点,成立林草局班子成员为组长的森林草原防火包片蹲点工作组,采取 “四不两直” 的方式,对重点乡镇、村组进行包片蹲点、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隐患问题,能立即整改的立行立改;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及时发出 “督办通知” 和 “两书一函”,推动问题隐患彻底整改到位。
应急准备方面,防火期内严格执行24小时值带班制度,保持政令和林火信息畅通。健全部门、县市、乡镇之间联勤联动、资源共享的力量调用机制,加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的扑火技能训练和实战演练,邀请州森林消防支队专业教官授课,提升指挥员的分析判断、组织协调、指挥决策和早期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第一时间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实现 “打早、打小、打了” 的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 释放绿色经济活力
林下经济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改革与产业发展科科长封先财介绍,近年来,大理州聚焦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多角度、深层次发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在规划引领方面,大理州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在确保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用地空间,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2024年,全州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67亿元,其中林下种植达52万亩,年产值约38亿元;林下养殖达58万亩,年产值约19亿元;林下采集加工204万亩,年产值约30亿元。
在壮大经营主体方面,大理州扎实推进永平县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目前,全州累计申报认定林草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60户。落实林草金融特派员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支持涉林草经营主体达11411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4.08亿元。加强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品种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养殖,打造了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
在打造特色文旅方面,依托苍山、鸡足山、无量山樱花谷、洱海、洱源西湖等优质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大理州积极探索“森林康养+”发展模式,加快打造森林康养新业态支撑产品,森林康养旅居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以巍宝山森林公园、南涧无量山樱花谷等为代表的森林景观利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全州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人数达955.22万人次,年产值约80亿元。
在联农带农方面,大理州充分发挥全州267家林下经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林下经济扩面提质。例如,云龙县团结乡梓涵合作社依托野生蕨菜、香椿等野菜资源,构建林菜“轮采—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擦亮了“云龙山珍”品牌,2024年加工干货 100余吨出口韩国,带动1200户农户户均增收 1.67万元。漾濞县大理苍西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200多户农户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灵芝、红松茸等食用菌,开发采菌旅游线路,探索出了“林菌+旅游”新路子。
提速良种培育 做大做强大理乡土树种品牌
针对大理州乡土树种培育问题,大理州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王世林介绍,林草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大良种培育力度,提高乡土树种绿化苗木使用率。用了两年半时间,投入450余万元,开展全州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为乡土苗木产业发展奠定种质基础,基本查清全州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下一步将以大理州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为基础,选择生态适应性强、具有大理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种质资源,加快乡土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驯化和商业化开发。同时,把优良乡土树种申报为良种。截至目前我州累计已有乡土绿化苗木良种16个,位居全省前列。乡土绿化苗木良种基地12个、省级保障性苗圃1个。
二是加大良种苗木生产力度,提升乡土树种绿化苗木数量。结合困难立地造林、石漠化治理、洱海流域生态修复、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造林对良种和乡土树种的生产供应和树种选择需求,我州拟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生产供应辐射范围相对较广、交通方便、生产能力较强、育苗新技术应用较好的苗圃作为保障性苗圃,改善其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提高生产供应能力和苗木质量。在1个省级保障性苗圃的基础上拟建6个州级保障性苗圃,计划在大理市、南涧县、巍山县、弥渡县、永平县、宾川县各建设1个,通过争取国家、省和州的项目支持加大对良种和乡土树种苗木的生产,提供大量优质且成本更低的良种和乡土树种苗木。
三是做大做强乡土树种品牌,提高乡土树种绿化苗木竞争力。在对州内、州外以及省外林木种苗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后,进一步探索优化林木种苗品种结构。充分发挥大理州乡土树种的特长和优势、取长补短,加强品牌意识,打造大理自己的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记者 杨磊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