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6月23日

丁文先,生于1933年7月,1992年10月退休。丁医生是个具有初中学历的医师,在那个年代,也算学历较高者。他历任洱源县防疫站的皮防股股长、皮防科科长、皮防门诊主任,为麻风防治辛劳一生。丁文先医生1962年即到洱源县卫生防疫站,1965年到云南省麻风病进修班学习。1972年6月,丁文先担任皮防股股长。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即抽调组织了二十多人的麻风线索调查队,查出全县六百六十八个麻风病人,登记造册,基本澄清了全县的底子。1979年5月,丁文先再次组织麻风普查队伍三十多人,历时八个月,发现新病人一百零一人,查出麻风病累计八百三十四人。1980年12月,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皮防股新增人员五人,这五人中就有李桂科。丁文先组织培训了三个月的麻风防治知识后,到山石屏疗养院对麻风病人进行查治,同时对疗养院的管理进行整顿,并于1981年10月结束。1981年,又新招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六人,组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并带教新入职的十一位麻风防治人员开展全县的麻风防治,成效彰显。丁文先本人也在当年被评为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出席省表彰大会。

张开武,生于1958年,与李桂科是同村人,也是洱源一中同级高中毕业,医师职称,他也于1979年到洱源县三营镇孟伏营小学当民办教师。1980年12月,张开武考入洱源县卫生防疫站,培训麻风病防治知识三个月后,到山石屏疗养院参与麻风病人查治和疗养院管理整顿,1981年10月,张开武返回县防疫站开展全县麻风防治。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张开武到昆明市皮肤病防治院进修一年,获得结业证书。1986年,张开武又返回山石屏麻风疗养院参与麻风病防治,年底返回县防疫站。1987年4月,张开武调到洱源县卫生局任职,后到茈碧湖镇卫生院任院长,任院长期间,也参与麻风病防治。2003年,参与县卫生防疫站开展的“洱源县消除麻风运动项目”,获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

张开武与李桂科颇有渊源。他说:“我与李桂科都是孟伏营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高中毕业后又一起当民办教师,吃一锅饭,住一间宿舍。后来又一起招工招干,同时到县防疫站,一起到山石屏。李桂科医生很难得,一直坚持在麻风防治一线。我虽然也在卫生系统,但岗位多变。从事过麻风防治,也干过卫生局的各项事务,后来又到卫生院当院长。做过的事杂乱琐碎。”

张开武坦言:“当时到永胜小学当民办教师后,转正的希望渺茫,在我们之前有好多老民办都难以转正。正好县卫生局招工,我就约李桂科去报考。那时,人们都知道这次招的是麻风防治人员,因此报名的都是农村户口,城镇人口没有报名的。考试结果,我考了第一,李桂科考了第二。然而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们要走,学校不放,大队也不放。直到1980年12月26日,我们才通过各种渠道上岗。到防疫站后,培训了三个月,方才到山石屏疗养院进行麻风防治和规范管理。那时候,也没有吃住地点,大家便暂时委身于茄叶村的庄房。白天去麻风院,夜里回茄叶村的庄房居住。”

张开武说的庄房,是乡村的临时建筑,用来堆放集体的生产用具和杂物。

张开武说:“那个时候,我们以院内治疗和社会治疗相结合,除了炼铁山石屏、江尾玉石厂、三营洋芋山等麻风患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外,洱源的麻风患者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不仅要在麻风院集中治疗,还要到全县各村分片包干。有次我和李桂科从山石屏走到山羊坪和五十石村发药,往返要走四十公里左右。那时交通工具欠发达,我们只能靠脚走。走到半路肚子饿,只能在田野里采摘野李子充饥。有次,我和丁文先到右所东湖龙王庙发药,从县城到那里,也要二十多公里,路面坑坑洼洼,颠簸不平。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结果骑到半路,坐垫上的弹簧坏了,戳穿了我的屁股,流了很多血。因为赶路,我也不敢说。回到县城,我才对丁股长说,屁股划伤了一道口子,丁股长忙让我去医院缝针。那时候人还很年轻,有些害羞。我没有去医院,自己胡乱包扎了一下,又接着忙碌起来。那个时候,县防疫站要把消毒好的手术包送到各片点。那时王汉喜还是个小姑娘,她骑着单车去送手术包,从县城出发时已是黄昏,走到下山口,天已全黑,伸手不见五指。那时没有路灯,路上的车也很少。王汉喜说,仅有的亮光来自自己脚上的白球鞋,在蹬自行车的起起落落间,两只鞋子泛着白光。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鼓舞着她在黑夜中孤独骑行几十公里,将手术包送到指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