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雷艳萍 杨玉琴 文/图
走进弥渡县新街镇大荒地村,“昔日打工仔,今朝创业家”的标语格外醒目。村里百亩蔬菜大棚铺展开来,黄瓜挂满枝头、青翠欲滴,整洁的村道、怡人的花香、怡然自乐的村民,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打工仔变身新农人,大荒地蝶变“幸福里”,这背后藏着什么致富密码?
“头雁”破冰 勇闯致富新路径
“当初我用个人名义贷款300万办合作社,有人问我要怎么还,我们想发展,党和政府马上支持了160万,还有什么不敢闯?”回望创业之路,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张林保目光坚定。如今,看着大棚里忙碌的身影和村民幸福的笑容,他满眼都是欣慰。
以“双绑”模式闻名全国的大荒地村,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场变革的关键,正是村里“头雁”们的担当。今年28岁的党员周红骄坦言:“顾虑谁没有?村民怕失地、怕滞销,我也怕。但我是党员,也是村里的年轻人,我不带头蹚路,谁还敢跟着干?”
发展产业,光有决心不够,资金和技术也是重要支撑。大理耘飞公司负责人李树春被村支书和党员群众对村里产业发展的渴望打动:“我愿做担保,让‘双绑’在大荒地扎下根。”
在这份信任与担当下,张林保的300万贷款、社员自筹的32万、政府奖补的160万迅速到位,百亩标准化大棚在大荒地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归雁”筑巢 深耕乡土兴家园
从事金融行业的李云萍,受父亲李树春影响,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为“归雁”兴农的鲜活写照。提起回乡感受,她笑容灿烂:“扎根乡土,我才真正懂得‘农户富,企业才有根’这个道理。我们就像这黄瓜藤,同气连枝,共生共荣。”
产业兴,人才归,百姓富,三者环环相扣。“双绑”模式不仅绑紧了产业与利益纽带,更打破了人才“回不来、留不住”的困局。村民刘张夫妻在外漂泊十几年,看到家乡产业红火,果断回村加入合作社,种了2.5亩“金黄瓜”。曾经的困难户张少林加入合作社后,分红连年上涨,去年收入突破30万元,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
四年探索推广,全县“双绑”模式吸引31个合作社、228户农户抱团发展,户均年收益超20万元,累计带动6321人直接就业创业,间接惠及10877人,1800多名残疾人、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投身其中,乡村人才回流成潮。
科技“振翅” 赋能农业新发展
俯瞰弥渡坝子,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处处彰显着智慧农业的魅力。智能系统精准调控水肥,自动化设备高效除虫,机械翻耕起垄省时省力……科技让弥渡县农业生产焕然一新。
“降本增效并非易事,病虫害防治就是一大难题。黄瓜的病毒传染极快,一株染病,可能毁掉整棚。”县植保站负责同志道出痛点。为破困局,弥渡县大力实施科技与人才“双翼驱动”战略,深化“校企院所”合作,推动农特产品升级与人才培育同频共振。
“由政府牵线搭桥,我们与沈阳农大李天来院士团队开展合作,并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云南弥渡设施农业退化土壤改良科技小院’,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瓶颈,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研发人员的兴奋溢于言表。
“双绑+院士团队”“双绑+技术人才”“双绑+科研院所”……“深度双绑”在弥渡县不断升级,为传统农业“换道超车”装上强劲引擎,绘就现代农业产业“以才兴产、以产聚才”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