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6月27日

以法之力,护航彝族打歌保护传承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立法工作侧记

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群众以打歌的形式,庆祝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彝族打歌综合传习中心在该村落户揭牌。(资料图片)

□ 通讯员 陆向荣 文/图

刀舞有韵,踏歌传情。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是文化部命名的“彝族打歌之乡”。彝族打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一项融彝族传统民俗、审美趣味、技巧才华、民族精神、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民间歌舞艺术,是巍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困境凸显

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巍山保存较完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巍山彝族打歌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偏少、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打歌队伍断层现象逐步凸现,传统打歌调和配套的民族服饰刺绣等相关技艺濒临失传。另一方面,传承经费紧缺,对打歌相关的歌、舞、乐、服饰及其合理利用方面研究不足,以及创新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巍山彝族打歌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岌岌可危,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对此,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突出特色、成熟可行、急需先立的原则,将制定《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五年民族立法规划。

民主立法聚智慧

匠心打磨铸良法

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献智献策。

2023年9月,《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组及办公室,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各乡镇、村实地走访,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做到提前介入、全程参与。

巍山县政府成立《条例》起草领导组,抽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2024年3月19日,经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形成议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充分发挥立法协商、基层立法联系点、专家指导“三个作用”,修改好、审议好《条例》。县人大常委会《条例》制定领导组深入乡镇、村实地调研彝族打歌保护传承现状,并召开多场立法协商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该县各媒体平台播报、刊载《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在《条例》审议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14个县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汇集民智,倾听民众呼声,让基层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层、直通一线,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原汁原味反映到领导组。此外,领导组还广泛听取省、州级非遗专家、立法专家及民族学研究机构的意见建议。领导组对先后收集到的122条意见建议进行逐条逐句研究、吸纳,对《条例》进行反复修改完善。

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24年5月、7月、9月依法组织完成三次审议。

《条例》于2025年2月19日经巍山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25年5月28日经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刚性条款强保护

非遗传承添动力

《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在体例结构上摒弃“大而全”章节式结构,坚持形式服从内容,共二十四条,简单明了,实用性强,力求精准有效地保护传承好巍山彝族打歌。

保护传承对象更加精确。《条例》明确了保护传承的对象除了传统彝族打歌调、音乐、舞蹈及其表现形式外,还将彝族打歌有关的口传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有关的传统服饰、乐器、器具等的制作技艺,有关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壁画、手稿、经卷、文献、典籍、作品、资料,有关的传统礼仪、节庆和巍宝山歌会等民俗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一并列入了保护传承的对象。

保护传承职责更加明确。《条例》明确了县政府的领导和保障等工作职责,明确了主管部门,并分条细化了应重点履行的工作职责;厘清了教育体育、财政、民族事务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还规定了相关属地责任。

管理程序更加规范。《条例》明确了县政府应当将彝族打歌保护传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承工作经费补助;加强打歌场、传习所等彝族打歌场地设施建设,设立县级彝族打歌文化展示场馆,加强传承发展工作基础。

活化利用更加广泛。《条例》规定县政府应加强彝族打歌与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打造彝族打歌文化街区,鼓励支持文旅企业推出彝族打歌精品旅游项目;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彝族打歌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鼓励支持优化整合彝族打歌艺术团、打歌队,提升演艺水平,拓展演出渠道。

工作要求更加严格。明确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引导彝族打歌艺术团、打歌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等内容融入彝族打歌调,寓教于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笙歌不息,舞步生辉。《条例》的施行,将以法治的力量,有力护航巍山彝族打歌保护传承,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