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雪梅
近日笔者在一场宣讲活动现场看到,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学员”却兴味索然,有的趴在桌上睡觉、有的低头玩弄手机、有的干起自己的活计,完全就是台上自我陶醉、台下一片茫然。
宣讲成为“虚讲”。究其根源,在于组织者、宣讲者、学习者三方未能形成有效闭环。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问题,须从“精准选择学员、精准匹配内容、精准对接实践”三个方面着手。
组织者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选择“学员”。当前一些组织单位将宣讲视为“打卡任务”,不搞前期调研、不了解受众需求,仅按行政指令执行,“大水漫灌”,导致宣讲主题和参训“学员”错配现象时有发生,带来的结果便是讲者津津有味,听者不知所措,不想听、听不懂。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只是完成“任务”,达不到知识传播、思维重构、能力提升的效果。
宣讲者要用“分众化”思维精准匹配内容。优秀的宣讲者如同厨师,需针对不同“食客”调整“菜谱”,根据不同“菜谱”调整“烹饪”方法。组织者精准选好“学员”后,宣讲者需契合宣讲主题,针对“学员”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宣讲内容,既要讲“学员”需要的内容,又要用“学员”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语言方式进行宣讲,实现宣讲与“学员”实际需求、理解能力高度匹配。还可建立“宣讲—反馈—优化”机制,课后收集“学员”反馈的意见建议,并在后期宣讲中加以优化,这样方能实现宣讲效果的最大化。
学习者要从“为学而学”向“学用结合”转变。宣讲的最终目的是让宣讲内容在“学员”心中生根发芽,这就需要“学员”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以致用”的结果导向,不是“为学而学”,更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要带着问题学,学用结合,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能力、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让各种实用技术扎根田间地头,使宣讲活动成为点燃思想的火种、推动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