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6月30日

何以大理?

■ 王锋

大理文化名家母锡鹏先生嘱我为《大理掌故》作序,深感惶恐,却之再三。一则非我专业,隔行如隔山;二则长期在外学习工作,对家乡的认知是肤浅零散的;三则大理研究人才济济,更有资格作序的大家比比皆是。拜读《大理掌故》书稿之后,我深受感动,颇受启发,就答应写一点感言。

锡鹏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化学者,他长期在报社、志办、档案等部门工作,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家国情怀。最早与他相识,是在2013年开展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子课题“大理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过程中,时任大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他给予了大力支持,给调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后来,在他牵头编纂《大理市志》的过程中,也有工作联系。他学识渊博,作风朴实,待人谦和,长年潜心研究大理史志、档案工作并甘之如饴,在毫不显赫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令人印象深刻并油然而生敬意。

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大理是我国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届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多项桂冠。它史冠南疆,文化底蕴深厚,学界关于大理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怎么样面向人民大众、面向世界宣传好大理、讲好大理故事,却一直是一个难题。钻研精深的学界名家不太愿意写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作品,而急需宣传的工作领域却又缺乏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严谨求真的文字。一段时间以来,民族地区在文化宣传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人云亦云、虚夸媚俗、语焉不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大理的文化宣传工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中华民族“五个共同”故事、边疆民族故事,意义十分深远。我个人体会,《大理掌故》是以深厚扎实的史料研究为基础、服务民族地区工作大局、讲好大理故事的积极尝试,其价值就是以翔实厚重的文献史料、朴实简洁的语言文字阐述了一个重要命题:何以大理?

大理是美丽宜居的。苍洱大观,地灵人杰。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天造地设的壮美山河,是大理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家园,也赋予了大理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气质,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热烈向往的本主信仰文化,就是白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大理各族人民对美丽的苍洱家园也满怀挚爱,风花雪月、云石湖泉,都有优美的故事世代传扬,苍洱之间的自然风物都洋溢着灵气和诗意。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诗意栖居,绘就了天人和谐的生活画卷,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标杆。

大理是包容和谐的。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和“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洱海区域既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数千年来,大理在本土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取精用宏,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精髓,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以白族文化为主体的大理文化,多姿多彩的兼具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文化形态在大理交汇、交融,构成了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在苍洱大地上持续、全面、深刻地交往交流交融,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建设的宝贵经验、鲜活现实和美好前景。

大理是开拓创新的。5000多年来,从洱海银梭岛到剑川海门口筚路蓝缕的先民初创,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滇缅公路、滇藏公路的开凿,从千百年“下夷方”的奔波劳作到马帮商队在横断山的穿梭奔走,从“剑川木匠到处有”到鹤庆银匠走遍全国,从“一街赶千年”的三月街到喜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勃兴,从汉文化在洱海地区的传播到白族教育工作者遍布滇西各地,大理在祖国西南边疆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在创新开拓、勇立潮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民族教育家马曜、“歼十之父”宋文骢等一大批苍洱赤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勇拼搏、书写辉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负苍洱、不负人民的重大贡献。

大理是大气明理的。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理的作用是独特而重要的。南诏和大理国持续开拓巩固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为祖国的大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南诏德化碑》作为标志性的历史文献,彰显了云南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核心追求。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大批英雄儿女如张伯简、王德三、施滉、周保中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伟大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的大理精神,既是对大理历史发展的总结概括,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大理掌故》以“地情篇”“风物篇”“人物篇”“传说篇”“文化篇”“摆古篇”“大事记”等七个篇章,对大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和评述,并力图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诠释“大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全书立意新颖,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体例精当,图文并茂,编校严谨,是一本弘扬主旋律的文化读本。作者在材料的使用上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合理选用老照片和旧档案。全书选用250余幅照片,其中老照片和旧档案(含碑刻、字画、书法等)有80余幅,让读者感受到大理历史之厚重。二是翔实引用史料文献。全书引用史料和文献400多处,主题鲜明、考之有据,让读者感受到大理文脉之悠长。三是充分利用了口碑文献。大理各民族口碑文献异常丰富,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口碑文献的合理运用,使大理的人文故事更接地气,更加鲜活,也更具有人民性。

我借此呼吁更多的学界同仁、有识之士和青年才俊积极投身于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共同致力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乙巳年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