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01日

鲁丽华:舞出乡村振兴新乐章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彝族跳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动起来、用起来、火起来,以文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鲁丽华 鲁丽华(中)在无量山藏茶谷。(图片由南涧县委组织部提供)

人物小传>>>

鲁丽华,云南南涧人,国家三级演员。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文化名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演唱《羞妹》获“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2017年演唱《火塘边的歌声》获大理州“洱海歌手”大赛”金奖;2017年大理三月街民族民间原生态青年歌手大赛山歌对唱,获一等奖;2019年演唱《二里半》获大理州“洱海歌手”大赛金奖;2019年演唱彝族山歌代表作品《二里半》获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2020年演唱彝族山歌《放羊调》获大理州青年演员比赛三等奖,并选送参加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2020年编创演出的彝族舞蹈《放羊情歌》入围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2022年演唱彝族山歌《放羊调》入围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民歌展演”;2023年演唱彝族山歌《放羊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2024年演唱彝族山歌《二里半》参加第八届西部民歌会。

□ 通讯员 李文开

在南涧县无量山间,一位身着彝族刺绣服饰的“85后”女子正带领着孩子们跳着欢快的彝族打歌。她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丽华,用14年时光将古老的民族舞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被誉为“无量山百灵鸟”。

“跳菜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鲁丽华出生于南涧县,这里是“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在长辈的熏陶下,自幼便对“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等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潜心钻研。2011年,她毅然从昆明回到家乡,投身非遗传承保护和基层文艺工作。面对家人的不解,她坚定地说:“跳菜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要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2018年,她创作的彝族舞蹈《吹笙踏歌》在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文艺汇演中斩获银奖,首次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跳菜表演。2020年编创演出的彝族舞蹈《放羊情歌》入围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

“传统技艺若不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

鲁丽华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到彝族文化的熏陶,尤其擅长彝族山歌和“南涧跳菜”。她在昆明工作期间,还学习了多个民族的歌舞文化,展现了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热爱。她深知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因此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拓展产业空间。她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如在学校、农村进行非遗展演,传授“南涧跳菜”、彝族山歌、打歌技艺等,希望带动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中。此外,她还通过深入基层,挖掘、整理、创新彝族歌舞,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传统技艺若不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鲁丽华还大胆尝试“非遗+新媒体”模式,成效明显。

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她在南涧镇第二小学建立传习基地,积极参与开发《跳菜ABC》校本课程。“现在,全校80%的学生都会跳菜。”鲁丽华自豪地说。目前,南涧县已有3所学校成为省级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

鲁丽华的努力不仅体现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上,还体现在通过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在她的推动下,全县300多支跳菜文艺队年均演出超2000场,演员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真正实现“用脚尖跳出致富路”。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制度保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鲁丽华将履职重点放在“非遗造血”上。她提出的《关于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的建议》被纳入国家文旅部重点工作,推动南涧县建成5000平方米的“南涧跳菜2008”创意园,集非遗展示、研学体验、文创开发于一体,带动城郊村集体经济增收。

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两会,鲁丽华提交的11件建议中,《关于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议》《关于将南涧县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县的建议》等均获国家部委回应。2025年,她提出的《关于检察机关应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保护非遗的建议》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制度保障。”鲁丽华介绍,南涧县已出台《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条例》,设立每年500万元的非遗发展基金,培养出73名各级传承人。

鲁丽华的努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23年获大理州“苍洱霞光”人才称号。她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