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继明 曹东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被誉为“雪山精灵”。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从最初发现的不足50只到现在发展壮大到200多只,保护成效显著。
“有动物吃的痕迹、粪便,尤其是落枝,我们要进行记录、拍照,在点位上面打点,记录这个痕迹。”实地监测开展前,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研究实习员房以好在认真作提醒交代。
这几天,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大理大学、兰坪云岭保护区、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对天池保护区五宝山进行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开展天池片区滇金丝猴种群的监测。
天池保护区总面积1447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滇金丝猴活动区域在龙马山片区和天池片区,1988年在龙马山片区首次发现时数量不足50只,2003年记录到80至100只左右。目前,保护区约有200多只滇金丝猴,是保护区的旗舰物种。
“天池片区在2014年第一次有红外相机拍到滇金丝猴活动的资料,到目前共拍到了6次,都是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没有亲眼看见过。”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杨惊生说。
为更好掌握和保护天池片区滇金丝猴,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为主的专家团队已跟踪研究天池片区滇金丝猴种群长达10余年。今年,已经开展了2次大型联合巡护,发现了大量猴群活动的痕迹。
据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延鹏介绍,经过研究团队长期的野外调查,加上后期的技术分析研究,预计天池片区滇金丝猴种群有20只左右,它很难进行自我维持,需要保护部门、科研单位一起努力来做一些抢救性的保护措施,维持这个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构建滇金丝猴的良好生境,保护区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滇金丝猴廊道建设,恢复其栖息地完整性。10年来,累计造林8988亩,栽植树木76.4万株。二是通过‘人力+科技’模式实现数字赋能,提升保护能力,实行网格化管理,建设管理平台1个,安装红外线相机246台,远程视频监控6台,利用无人机进行数字建模,‘空、天、地’一体化管护成效显著。三是社区共建、共管、共享保护成果,充分发挥钱库、粮库、水库的功能作用,群策群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人人都是管护员的大保护格局。”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左顺钧说。
目前,保护区记录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1249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15种;脊椎动物有43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如滇金丝猴、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6种,保护的伞护效应非常明显。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管护员丰家全介绍,在这几天的巡护中,发现了狗熊洞,听见了赤麂的叫声,还有很多鸟类的叫声。觉得这份工作挺有意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滇金丝猴最南端的这片生态环境保护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下一步工作中,保护区将夯实保护基础,搭建科研平台,增强创新动力,完成相关总规编制评审,快速推动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变革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现代化保护区,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天池示范’。”左顺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