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03日

基层干部当以“较真较劲叫板”破“差不多主义”

□ 杨敏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基层干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其工作作风直接关乎民心向背、事业兴衰。当下,少数基层干部奉行“差不多主义”,从思想上的松懈到行动上的打折,这样“差不多”的懈怠,实则是对群众利益的侵害、对治理效能的损耗。为破除这一积弊,需以“思想较真、工作较劲、困难叫板”的实干姿态,将基层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推。

在思想上较真,破“差不多”思维,立“严紧实”标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民生工程,事事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若思想上纵容“过得去”“差不多”的惰性,便会滋生精神懈怠的“温床”,在政策落实时“打折扣”,群众诉求前“绕弯子”,最终连基本要求都难以达标。基层干部需从思想根源拧紧“总开关”,要树立“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进度、提效率;更要锤炼“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摒弃把“做了”等同于“做好了”的应付心态,以“追求卓越”的责任心对待每一项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在思想上常敲“较真”警钟,才能杜绝“差不多”衍生的“蝴蝶效应”,让基层治理的每一环都紧扣群众需求。

在工作上较劲,拒“浮漂虚”做派,强“钉钉子”韧劲。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对工作负责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使命担当。现实中,部分干部存在“看客心理”,调研时“走马观花”,落实时“虎头蛇尾”,遇到困难问题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追求“过得去就行”。基层干部需养成“严肃严格严谨”的工作习惯,定计划时统筹全局,抓落实时紧盯细节,绝不放过任何疑点、忽视任何环节。从弯腰倾听群众“烦心事”到沉身解决民生“揪心事”,都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让“坐而论道”的虚把式、“拖泥带水”的软把式、“数据造假”的歪把式失去生存土壤。唯有以“较劲”的钻劲将每件事做细做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在困难上叫板,弃“绕道走”心态,练“破难题”硬功。基层治理常遇“硬骨头”,若面对困难“绕道走”“低头退”,不仅会让工作停滞,更会寒了群众的心。反观那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冲锋在前的基层干部,无不是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在啃“硬骨头”中锤炼本领。基层干部需主动投身矛盾集中的“主战场”,在挑重担、接“烫手山芋”中积累经验,在摸爬滚打中磨砺担当重任的“真本领”。正如脱贫攻坚精神所昭示的,唯有与困难“硬碰硬”,才能在解难题中赢得群众的“叫好声”,让“差不多”的敷衍转化为“好很多”的实效。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却需在一日一事中见真章。当基层干部都以思想上的“较真”破除惰性、工作上的“较劲”拒绝敷衍、困难前的“叫板”彰显担当,方能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千村万寨落地生根。这既是对“差不多主义”的最有力回击,更是以作风建设之实,托举民族复兴伟业之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