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04日

剑川县以“非遗+文旅”赋能名城焕新出彩

本报讯(通讯员 吴剑熔) 近年来,剑川县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全力做好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不断促进“非遗+文旅”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风采。

强化传承发展,有效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先后建立11个非遗工坊、2个综合传习中心、 20个非遗传习所、4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个非遗在社区示范点、1个非遗展示室、6个木雕石雕企业名匠工作室,组建46个专业人才合作社、协会,成立木雕、石雕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22个,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剑川木雕)。开设“剑川传统工艺大讲堂”,开讲10期,受益1800多人次。出台《剑川名匠评选办法》,连续3年开展“剑川名匠”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剑川名匠”38名。各类平台的建设促进了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深度融合。2024年,剑川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3年,剑川县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公布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大理州唯一的试点县。

强化融合发展,助推非遗活化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赋能。剑川县依托木雕、土陶、布扎等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开展文化旅游小商品包装研发设计,推出木雕、黑陶、布扎等产品的新包装。以剑川木雕为龙头,开发文创产品超200款。抓住研学旅游等新业态热点,通过平台搭建、模式创新,依托非遗体验场所打造非遗研学游基地,充分发挥各类非遗体验场所的文化创意、产品制作、旅游娱乐等功能。2024年,全县各类非遗项目体验场所接待研学游游客约3.7万人次,实现收入约158.87万元。

强化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构建“政府主导+传习所支撑+社会培育”传承体系,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培育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3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1000多人次。其中,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不仅在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了大量木雕技艺人才,直接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董月畅白族土陶传习所专注于白族土陶制作技艺传承,吸纳当地30多名村民就业,并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剑川县松缘彩艺木雕厂免费培训200多名学员,其中60余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以彩绘木雕带动特殊群体就业。

目前,剑川县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员超过26000人,年产值超5.6亿元,非遗产业成为剑川县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