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炽全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工作进行交流和介绍。
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炽全介绍,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1981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动植物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教、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苍山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以苍山冷杉—杜鹃林为特色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以高山淡水湖泊为主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林麝、黑颈长尾雉、小熊猫为主的珍稀濒危动物,模式标本产于苍山的以及苍山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为主的特殊鱼类区系。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由苍山、洱海两大片区组成,地跨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保护区总面积7.9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7万公顷、缓冲区3.33万公顷、实验区2.94万公顷。苍山属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东支南段,由19峰和东坡18溪、西坡23溪自北向南组成,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片区面积5.46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8.5%;洱海位于苍山东麓,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总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最高运行水位1966.00米,洱海片区包括整个洱海湖面及滩涂(不含洱海内的岛屿),面积2.51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5%。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亚太地区、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境内,2005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面积9.33万公顷。由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环湖人文景观区和高原湖泊景观区组成。公园资源特色鲜明,苍山与洱海是地质公园的主体地质景观,也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山湖组合景观;苍山以南再没有3500米以上高度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系在这里终止,因此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也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堪称变质岩与变质作用的天然博物馆、是中国大理岩的命名地;山脚至洱海的洪积扇群与冲积平原形成人居和谐的大理坝子,是大理本土文明滋生与繁衍的乐园;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三角洲、岩石海岸、湖岛、喀斯特石芽等形成奇妙无穷的湖滨地貌。
多方面开展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主任李为超介绍,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围绕科学监测、迁地与就地保护、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构建科学长效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编制《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片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方案》,用2至3年时间逐步建立长期监测网络,对苍山典型生态系统、5种重要植被类型、17种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完善动态监测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和资源数据库,及时掌握苍山保护对象动态变化,逐步实现苍山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化、信息数字化。
二是开展苍山珍稀濒危物种迁地、就地保护。建立迁地保护基地。在将军洞、花甸坝等建立黄牡丹、龙女花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数量,并逐步向自然栖息地回迁。就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实施花甸坝等区域禁牧和生态修复,恢复退化植被,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黄牡丹、苍山冷杉、似血杜鹃等濒危物种的原生环境。开展极小种群保护。针对漾濞槭等濒危物种,开展种子采集、人工繁育及基因库建设,形成“种子到种子”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苍山生态系统修复。建立高山沼泽化草甸修复机制,促进乡土草更新等综合措施,提高高山沼泽化草甸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涵养水和调节水的功能;谋划实施矿区生态修复,由于历史原因苍山东坡矿区分布较多,土层裸露现象突出,以矿区周边的自然植被为参考,科学种植本土植物种,促进矿区植被恢复。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苍山多元保护对象,统一搭建野外研究、科普教育、研学、文化遗产体验等与保护相适宜的基地,引导国内外自然、人文学科研究人员到苍山开展研究。划建一定区域,鼓励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参与开展苍山观鸟、科普、生态恢复等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让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参与到苍山的生态教育、人员培训、监测、宣传等工作中,补充保护人员,壮大管理队伍。
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双提升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杨国威介绍,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第2次修订以来,苍山保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条例要求,通过构建普法、管控、督查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在生态资源保护、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双提升。
一是构建以条例为核心的普法体系。面向社区群众精准普法,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活动,通过违规案例阐释条例禁止性规定,切实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多渠道宣传覆盖,在苍山景区、入山口等重点区域增设宣传牌、标识标语,发放《入山人员须知》,利用短信提醒、广播播报等方式强化入山人员保护意识,并在未开放区域设置隔离设施,从源头上减少人为破坏。二是依托条例完善管控机制。通过细化配套制度,规范执法标准。2019年,经第2次修订的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施行,结合条例条款,广泛征求州级各相关部门及三县(市)意见,配套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和门票收入使用管理办法》、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系列规章措施,为执法提供明确量化标准,有效避免自由裁量权滥用。初步构建起了系统完备的保护法规体系,为苍山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通过强化巡护执法,加强森林防火,形成有力震慑。整合保护区管理机构,县(市)、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力量,构建“高频次、高密度”联动巡护机制。三是以条例为准则推进协调发展。积极配合各级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核查整改,消除生态隐患。对标对表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自检自查、隐患排查、问题整改,全力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历次遥感监测以及“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反馈的人类活动点位的核查核实,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5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改善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增强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兼顾生态与发展,在严格生态管控的同时,充分考虑社区发展需求。依法对进入苍山保护区开展活动的申请进行审批,对拟在苍山上实施的建设项目提出审查意见,既保护了苍山生态资源,又合理满足了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提前谋划筹备2026年地质公园再评估迎检工作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地质公园管理科科长唐辉介绍,2014年8月,我州成功申报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2018年,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再评估。2026年4月,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将再次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评估。
目前,正有序开展地质遗迹核查,通过前期初步的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踏勘调查,摸清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基本现状,并制定了针对重点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调查、数据采集、图件绘制等内容的工作方案。建设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完成地质遗迹、文化遗产、100个景区景点交互数据及各类规划图件的矢量上传工作。开展整合网站、App、小程序功能、优化结构、运维网站项目。通过拍摄、征集地质公园画册,设计地质公园系列宣传海报等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已完成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标识解说牌、指引牌现状初步摸排调查,研究出可替代、便更换、低成本的标识牌。新增洱海生态廊道解说牌、科普解说牌,并替换部分损毁的标识解说牌。准备建设地质遗迹监测系统,对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点开展保护管理和监测监控工作。提升改造科普场馆,对地质公园博物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和蒋公祠布展、4处科普社区和1处科普学校进行提升改造。同时,积极开展交流互访。前往张家界、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交流互访,并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签订了姊妹公园合作协议;接待安徽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来访;筹建“世界地质公园岩石标本陈列展柜”,向全国48家世界地质公园征集公园代表性岩石标本和文创产品。积极参与地质公园网络活动。参加了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的2025年第56个世界地球日“友好姊妹公园联动”暨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交流会;组团赴越南参加第八届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筹备赴智利参加第十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
记者 何俊倬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