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若兰
通讯员 单斌斌 吴泽奇
清晨,祥云县青海湖畔的申洱花卉产业园内,温室大棚在朝阳下泛着银光;棚内,非洲菊、玫瑰等鲜花绚烂绽放,花香弥漫四周。几十名工人熟练地修剪花枝、打包成束,一筐筐鲜切花被迅速送入冷藏库,等待发往上海及海外市场。“每天我经手包装的鲜花上千枝,虽然忙碌,但心里特别踏实。”祥云县沙龙镇青海营村村民曹大姐满脸笑意地说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阶段,祥云县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引擎,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9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91元,同比增长6.5%,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优化至2.49∶1。”祥云县政府副县长叶植介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祥云县立足资源禀赋,借力东西部协作,特别是在沪滇协作框架下,以‘一朵花’为突破口,走出的机制创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多元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朵花”盘活增收大棋局
祥云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沪滇协作平台,推行“政企合作+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以特色花卉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针对传统农业痛点,构建起“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要素入股得股金、集体收益分现金”的“四金联结”利益分配机制。
在申洱花卉产业园项目中,沙龙镇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园区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提供300个长期工岗位和200个季节性岗位,长期工月均工资3500元,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顾家“三不误”。村级合作社入股镇级合作联社,2024年合作联社分红近30万元,让“农民变股民”成为现实。政府出租大棚设施所得租金定向分配给7个行政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惠及全体村民。2024年,沙龙镇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6.82万元,其中,最高的村达44.71万元,最低的村也有11.93万元。
“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土地租金加上工资,一年能挣4万多元。”祥云县沙龙镇石壁村村民李大哥一边忙着搬运花苗,一边算起了账。
申洱花卉产业园是沪滇协作的亮眼成果。通过沪滇协作,祥云县引入上海花卉种植企业,累计投入1.5亿元(其中沪滇协作资金2600万元),建成申洱花卉产业园,培育出“花努力”“沙龙生花”等自主品牌,年产值超5000万元,年利润超800万元,带动周边千人就业,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产业增效目标,成为祥云县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的示范窗口。
多方协同做好“花样文章”
祥云县以花为媒,依托申洱花卉产业园,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织网、农民当主角”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延伸出“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政府引导轻资产运营,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以“建棚出租”等形式撬动资源;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引入上海虹华园艺等龙头企业,带来先进技术、种源、品牌和市场渠道,引领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整合小农户资源,对接企业与市场;农民嵌入产业链各环节,成为产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此外,花卉种植基地定期举办花展、露营活动,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行业增收200余万元。
如今,青海湖畔的鲜花不仅扮靓了乡村,更成为群众增收的“幸福密码”,一幅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高原特色农业百花齐放
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祥云县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2024年,祥云县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多元发展态势。粮食安全根基稳固,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油料、烤烟、蔬菜种植规模稳步拓展。“菜篮子”“果盘子”供给丰富,蔬菜、水果产量稳中有增,为市场提供了充足、多样的农产品。特色产业亮点纷呈,鲜切花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产量达3912.59万枝,同比激增70.7%,成为农业增长新引擎;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核桃干果产量达2.96万吨,同比增长1.4%。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虽然受周期等因素影响,猪牛羊禽肉产量有所回落,但禽蛋产量达5.10万吨,同比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