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0日

云龙县——

健全乡土人才“成长链” 激发乡村振兴“强引擎”

□ 通讯员 钱丽娅 李晓月

近年来,云龙县抓实人才“传帮带”培养机制,通过建立人才库、创新结对模式、完善激励机制,走出一条“老带新、强带弱、先带后”的育才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名师带徒 培养“行家里手”

“如果没有杨老师的指导,我可能要走很多弯路。”云龙县中医医院的年轻医生张巧真感慨。2014年,她刚走出校门到医院工作,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一度感到很迷茫。幸运的是,医院实施的“名老中医师带徒”机制让她与“苍洱霞光”名医杨晓志结为师徒。在杨晓志医生的悉心指导下,张巧真迅速掌握了临床辨证技巧,医技不断得到提升,成为了患者交口称赞的“小名医”。“‘传帮带’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新人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成长。”张巧真说。

目前,云龙县建立起425人的“能传帮带”人才库和398人的“需传帮带”人才库,通过充分发挥教育、卫生、农业、林业、非遗技艺等领域专家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优势,采取多种帮带方式,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共结成师徒332对,帮助指导年轻人快速成长,持续夯实人才梯队建设。

机制护航 形成“团队作战”

如何让“传帮带”不流于形式?立足县域实际,云龙县坚持以制度护航,加大本土人才的培育壮大,以“建好库、建机制、用好库”的举措,推动人才培育工作走深走实。

云龙县以动态管理人才库,定期更新“能传帮带”与“需传帮带”人才信息,确保供需精准匹配。通过灵活的结对帮带模式,大力推行“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等多样化帮带形式,从而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和人才的特点。同时,云龙县坚持考核激励并举,将带徒成效作为导师年度履职能力评价的一项重要考核依据,充分调动导师“传帮带”、徒弟“学思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才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脱下军装回归地方,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与复杂的业务挑战,我的内心满是忐忑与迷茫。罗军师傅经验丰富、耐心细致,在他的帮带下,我迅速掌握了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现在从事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机械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度检验等工作,得心应手了许多。”被帮带的农机安全服务中心农业技术员张杰回忆。

通过“传帮带”,云龙县已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3.16万人,涌现出455名县级农村致富带头人、56名县级乡村工匠、500余名国家和省、州、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激发效能 实现“共同富裕”

在诺邓火腿食品厂,厂长杨伍松正手把手向徒弟传授腌制火腿的独门技艺。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他说:“一人富不算富,只有让更多人掌握技艺,产业才能真正壮大。我将用好诺邓火腿食品厂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这一平台,把诺邓火腿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想学、愿学的人,让更多群众用诺邓火腿腌制技艺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状况。”

多年来,杨伍松义务授徒100余人,其中12人被推荐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少徒弟还创办了自己的火腿厂,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如今,诺邓火腿食品厂与云龙县云秀种植专业合作社、徐义江种植合作社等合作,在诺邓镇、白石镇、检槽乡、长新乡建立了4个火腿腌制基地,合作社每年向火腿厂提供火腿9000多只,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带动98户群众增收,让传承千年的技艺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杨伍松还先后被评为第五届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技术能手”、大理州“苍洱霞光”技能名匠。

“‘传帮带’是云龙县培育本土人才的有效措施。”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云龙县将深化动态管理、强化督促指导,让更多“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新徒弟”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