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5日

端稳“致富碗” 走活“振兴路”

——大理州上半年“三农”工作纪实

□ 记者 杨艳玲

夏禾低垂,瓜果飘香。从绿油油的稻田到黄澄澄的果园,松软肥厚的土壤积攒了春天的养分,孕育着又一个丰收年。

“三农”稳,天下安。今年上半年,全州上下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谋深抓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把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担当深深烙印在良田沃土之上,走出了一条智慧高效、三产融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水平现代化农业强州之路,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算好农民增收账

2013年,当张林保接过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村民小组长的担子时,也拿到一本村集体账户赤字4000多元的“负债簿”。如何盘好“一亩三分地”,逆风翻盘,张林保日思夜想,寝食难安。

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引入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建立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联农带农模式。2024年,大荒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3万元,全村73.8%的农户参与“双绑”模式,户均分红27.37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凸显了大理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全州农业系统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持续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和“大棚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保持稳定,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上半年,我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系统完善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州派出543支工作队、1785名工作队员下沉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390户1330人,监测对象户均落实4.6项帮扶措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州共有“三类”监测对象14070户46294人,消除风险11166户38256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大病集中救治率达100%;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6.19亿元,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转移就业19.24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22504人。今年一季度,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9元,增幅为5.7%。

盘活乡村振兴长远账

“公司每天销售水果1200多件,今年的销售额预估可达4500多万元。”宾川“二逗先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苏武说。近年来,宾川县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农超对接”、展销联动等创新路径,让宾川水果走向了全国。

2024年,宾川县建成9个乡镇商贸中心、2个乡镇电商运营中心、1个县级电商中心、1个县级冷链物流中心和1个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今年一季度完成农产品上行交易额1.64亿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我州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奶业、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市场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关键性企业,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让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截至2024年底,全州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有466户,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元。日前,我州7家企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排名全省第3位。

乡村振兴还要算好长远账。我州坚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云南的“芯片产业”来打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更多大理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让群众稳稳端上“致富碗”、舒心吃上“产业饭”。全州按照“六个一”工作机制,聚焦推进核桃、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中药材、乳业、肉牛、生猪、烟草等重点产业。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州蔬菜产量102.4万吨、增长5.61%;水果产量74.49万吨、增长15.6%;茶(毛茶)产量6275吨、增长3.05%;中药材产量2.65万吨、增长13.25%;鲜切花产量2700万支、增长11.01%;生猪存栏233.82万头、出栏168.71万头,分别增长3.27%、3.36%;牛存栏78.11万头、出栏20.08万头,分别增长3.84%、4.77%;羊存栏155.04万只、出栏74.92万只,分别增长4.97%、3.11%;禽存栏1671.22万羽、出栏948.33万羽,分别增长3.08%、4.42%。全州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走上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

来大理旅居三个月后,上海退休职工陈启发感慨地说:“我们在大理住得很舒服,生活方便,很喜欢大理。”当旅居客在大理的乡村看得到未来时,大理的乡村就成了农民的乐园和旅居客的诗意栖息地。

今年上半年,州农业农村局全面落实“千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发展乡村旅居,持续打响“旅居大理·品味乡愁”金字招牌。通过抓实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绿美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外在风貌。全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提高至96.97%,完成公厕建设41座、户厕1289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1.63%;年内计划完成17360座卫生户厕改造和178座公厕建设任务,完成88个乡村振兴村建设、整治提升2440个自然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短评

以“实干”之笔 答好“三农”答卷

□ 杨艳玲

“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我州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守住了红线底线,稳住了生产供给,扮靓了美丽乡村,擦亮了治理品牌,为我州农业系统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增强了底气、赢得了主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干”字当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等瓶颈制约,打造“有奔头的产业”,完善“有吸引力的职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奋力开创全州“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