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5日

从“空壳村”到“分红村”

南涧县小湾东镇“岔江模式”结出“富民果”

□ 通讯员 沈嘉彦 欧阳贵鸿 王丽

合作社分红。

村民开心地展示硕大的芒果。(摄于7月10日) [通讯员 沈嘉彦 欧阳贵鸿 王丽 摄影报道]

岔江村彝族群众幸福的笑容。

村民在给芒果套袋。(摄于7月10日) [通讯员 沈嘉彦 欧阳贵鸿 王丽 摄影报道]

岔江村群众在打歌。

合作社生态牛养殖。

岔江移民新村。

小湾东镇岔江村全貌。(无人机航拍照片)

在南涧县小湾东镇,一个由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岔江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十年来,南涧县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通过多元化产业和入股分红机制,让600户合作社社员实现“家家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累计分红1000多万元,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从“空壳”到“充盈”,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小暑过后,南涧县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芒果陆续变黄,即将迎来采摘期。这几天,合作社管理人员查文才带着工人正抓紧给地块除草,检查芒果套袋情况,为成熟采摘做最后冲刺。“把草锄干净,不要让它和芒果树争营养。袋子要包裹好,袋口要扎紧。”查文才说。

十年前这片果园还是一片弃土弃料的荒坡。2014年,合作社在从事绿化和施工用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充分用活用好弃土场、废料场和搅拌场等地块,流转村集体和村民部分土地,发展芒果、沃柑、荔枝、石榴、杨梅等沿江热带生态水果种植。如今,1000多亩果树已成为果实累累的“摇钱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租金、务工工资,还能享受股份分红,真正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南涧县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查健安开心地说。

合作社成立之初,查文才家还是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小湾电厂拿出30万元,购买了合作社600份股份,以“扶贫股”的形式分给岔江600户农户,每户每年都有500至1000元不等的分红,实现了家家是股东,户户可分红。十年来,查文才也从一名普通合作社社员发展成为骨干,一家三口在合作社务工,不仅顺利脱贫,每年还有固定分红。“我们一家三口年收入在11万元左右,每年还有1000元的分红。这十几年来,我家净收入超过了100多万元,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非常幸福。”查文才开心地说。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民以土地、劳力入股,形成‘劳务收入+股份分红+集体经济’三重收益。”查健安说。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认真抓好绿化、巡护、保安服务、保洁、物业服务、库区捞漂及零星土建、养殖、种植等业务。十年间,实现社员分红540万元,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分红280万元,脱贫攻坚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类分红资金295万元,助学、慰问老党员及贫困户等社会捐资合计91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90万人次,助农增收1.08亿元,形成了村有产业、家有就业、户有分红的企地共建精准脱贫“岔江模式”。“我们以党支部为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模式经营,合作社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和监测户就业,现在合作社年产值9000万元,7个行政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17万元。600户岔江移民群众每年每户分红500至1000元不等。每年还对困难党员、学校、新入学大学生给予帮扶与资助,彻底解决了空壳村难题。”查健安自豪地说。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南涧县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十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利益共享,是激活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岔江模式”成为企地共建、乡村振兴的典范,正书写着更生动的篇章。“小湾东镇将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广‘岔江模式’,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南涧县小湾东镇党委组织委员赵兴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