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5日

寻找“野生经济”的破局之道

□ 高棻蔚 李晶

“大理的野生菌要被采绝了!”近日,一篇《6月以来,大批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商业化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在大理,这类最初因普通民众发现的美景和乐趣,逐渐演变为“野生经济”形态的案例并不少见:洱海生态廊道磻溪网红S弯、连接苍山洱海的网红出片大道——苍洱大道,还有如今的野生菌“打野团”。

民众的创造力确实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他们能从平凡中发现独特之美,也能迅速捕捉商机,以此构建起丰富的商业生态。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打野团”往往无视安全和生态问题,将公共自然资源转化为私人牟利工具。面对乱象,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或放任自流都非明智之举。“野生经济”需要引导,无序开发必须转向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生态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网红S弯所在的磻溪村已经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理的实例:2023年,磻溪村实施了规范乡村旅游方案和管理办法,成立文明劝导队,整治乱占土地、乱摆摊点和无序停车等问题,改善了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同时增设临时摊位,促进就业。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2.36万元,也真正实现了“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而在大理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盟大理州委提交了《关于整治苍洱大道交通及拍照乱象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公路沿线增设明显交通标识和警示牌,禁止在公路上拍照。同时,设置专门拍照区域,配备安全设施,引导游客文明拍照。提案还建议,应通过综合施策、长效管理,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安全、有序、美丽的旅游目的地。

面对汹涌的民间“采菌”热情,能否将无序的“游击队”转化为守规的“正规军”,在苍山保护管理条例许可范围内,做到“安全先行、限定空间、规范行为”,对带队向导进行菌类识别、生态保护、急救知识等培训,将采菌之行转化为移动的科普课堂,实现生态保护、食品安全、旅游发展与科普宣传的多赢。

古语云:“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当网红打卡的热潮退去,唯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能让苍山洱海永葆生机。从“堵而抑之”到“疏而导之”,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引领,唯有在生态底线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方能让“野生经济”真正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