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5日

祥云古城:触摸“洱海卫”的历史温度

6月20日,夕阳下的祥云钟鼓楼。碎金般的夕阳攀着飞檐,将斗拱上的云纹烫出金边,橙红色的晚霞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赋予了这座古城独特的韵味,让它在夕阳下更显古朴沧桑。

行人从祥云古城东城门经过,宛若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

鼓楼南街的石板路被匆匆步履叩响,鼓楼飞檐下,行人身影交织成永不褪色的长卷,慢生活的步履剪影里,藏着小城跃动的脉搏。

鼓楼南街夜景。夜晚的祥云古城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不一样的魅力。

6月20日,县城居民在祥云古城鼓楼南街娱乐。胡琴声、三弦声、歌声渐次响起,原本行色匆匆的路人,三三两两围聚,乐声、歌声、欢笑声交织成网,和谐、欢乐气氛在鼓楼南街弥漫。

祥云古城内的老水井。水井上方的墙上有一个进水口直通家里面,岁月的痕迹在古城的老水井上显露无遗,更见证了古城居民的生活智慧。

□ 王自林 赵功修 王建新 段淮邦 文/图

祥云古城,旧称云南城、洱海卫城。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钟鼓楼矗立于老城中央,宛如印柄,与西南方向的卧龙岗遥相呼应,构成“卧龙捧印”的奇妙格局。城内街巷纵横交错,衙门、府第、庙宇、宗祠和民居等古建筑星罗棋布、匠心独具、文化厚重,是古云南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祥云古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屯田戍边政策下建设的军事古城,公元1382 年(明洪武15年),明军洱海卫指挥周能率先开启了古城的督建大幕。次年,都督冯诚、指挥赖镇等众多官吏接力筑造,建成明朝的卫所。《乾隆·云南县志》记载“从成而为卫所之军,土住而为里甲之民,不一其人则不一其俗。”为我们揭开了洱海卫城昔日风貌的神秘面纱,洱海卫城不仅是边疆军事防御的坚固堡垒,也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璀璨之地。县衙与洱海卫指挥使司的设立,实现了军民共治、卫县同城的独特治理模式,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宁,洱海卫城成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

古城的街道布局别具匠心,四纵五横的街道规整有序,却又不失灵动之美,动静相宜间,尽显和谐古朴之韵。东门“镇阳”、南门“镇海”、西门“清平”、北门“仁和”,四门之名寓意深远,寄托着洱海卫人对和平、安宁、繁荣与正义的美好向往。钟鼓楼四门头上的“辉联东壁”“彩焕南云”“瑞启西垣”“恩承北阙”四块匾额,以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古城的方位,更增添了古城的文化底蕴。文庙居东,武庙在西,二者遥遥相对。斑驳的城墙、幽深的街巷、古老的建筑,都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洱海卫”的历史温度,聆听到古城文化的低语。

王孝达故居、仓圣阁、尊经阁、东城门、钟鼓楼……让人感悟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节日间,能一睹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精彩纷呈的花灯表演,平日里,更能近距离感悟民间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夜间群众文艺演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店铺、传统美食餐馆,有效推动了古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祥云古城,越来越热闹了。

祥云古城“洱海卫”这颗滇西明珠,正以独特的魅力,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成为人们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精神家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她的前世今生,感受她跨越时空的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