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
明朝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先生在滇西一带探寻山川河流、人文风俗,曾两次来到祥云。在《徐霞客游记》里有对“云南”的一些记录,因为“云南”本来就是如今祥云的地名。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记载:“……又北一里,即洱海卫城西南隅。从西城外行半里,过西门,余昔所投宿处也。又随城而北半里,转东半里,抵北门外,乃觅店而饭。先是余从途中,见牧童手持一鸡葼,甚巨而鲜洁,时鸡葼已过时,盖最后者独出而大也。余市之,至是瀹汤为饭,甚适。”徐先生从牧童的手里买来一支巨大的鸡枞,到饭店煮成汤泡饭吃,非常爽口,可见,一生在旅行的徐霞客先生也在祥云吃过野生菌。
鸡枞,在古代的文字里写作“鸡葼”,这是一种长得又高又挺拔的菌子,大多数是白色的杆和伞盖,杆子一般很细,看上去很傲气的样子,用来煮汤,放进腊肉、葱、大蒜,味道十分鲜美。鸡枞其实在整个滇西很多,但是要有徐霞客先生碰到“甚巨”的好运气那也不多,就是很大的一朵,被牧童举着来市场上售卖,真的是难得的好菌子。
夏季、秋季,在祥云吃野生菌是很平常的。小时候我只认识两种野生菌,一是青头菌,杆子不高,伞盖是青铜色的,跟着爱吃菌子的姨孃(妈妈的妹妹)去320国道边,卖菌子的人一长溜摆着摊,因为其他菌子不认识也不敢要,只奔向有青头菌的摊位,挑挑拣拣讲好价就可以背回家了。在小天井里,最爱吃野生菌的姨孃小心翼翼地清理菌子上的杂草、泥土,准备清洗,我被安排捡好小葱、大蒜和地里刚摘的青椒,妈妈取好一小块腊肉,切成薄片准备下锅。青头菌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娃娃,在水里滑来滑去,被全部捞出水来放进小筲箕里沥水,大家在天井里洗洗涮涮,好不热闹!在土灶里烧起柴火,炼油、炒腊肉,“滋啦啦”放进洗好的菌子,大蒜、青椒、花椒,各种配料纷纷下锅,反复翻炒,倒进锅里一碗或一碗半水,盖好锅盖,添点木柴催火,锅里的各种食料发出沸腾的声音,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里急匆匆地钻出来,整个厨房热气、香气、火气、人气弥漫开来,蒸腾着夏日的美味。一碗青头菌汤,泡进一碗米饭,那简直是世间难寻的鲜美!
稻谷成熟之前,有一种茶色的野生菌叫“早谷菌”,即使炒熟了也是脆生生的很有嚼劲。收稻谷的时候,还经常可以吃到“谷熟菌”。我一直认为,那是因为田里稻谷熟了,野生菌也和稻谷一起赶时令。谷熟菌是橙色的,菌杆和伞盖都长得很硬气,没有绵软的感觉,伞盖外面略带滑腻感,伞盖内里的褶皱特别像传统油纸伞收折起来的形状,半收半折,很有趣。
一位擅长美食的朋友说:“炒菌子时,鲜花椒叶更好,大蒜必不可少。辣椒在锅里干焯至煳,加香油,加腊肉至香,入菌子爆炒,加青椒加葱。若不喜欢葱椒,可入袋可捞。”你看,其实只要有了好食材,谁都可以变成大厨!
大概是因为我生活的那个区域野生菌的品种不多,所以小时候吃的菌子品种相对少,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长辈掌握的菌类品种不多,所以就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去吃,而其他各色的杂菌都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此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野生菌中毒的事情。生活的区域发生变化后,我也开始认识了很多的菌种,如老虎头、黑羊肝、黄羊肝、羊肚菌、牛肝菌、见手青、猪拱菌、早谷菌、谷熟菌、铜绿菌、奶浆菌等等,越来越多的品种被端上餐桌,进入口中,好吃的野生菌一直是祥云美食的一大亮点。
想吃菌子,来啊!祥云大片的山林等待着你,于是,只要夏天的雷声轰隆隆响过之后,野生菌开始在山坡上、松树下悄悄冒出头来,周末、假期,清晨、傍晚,到处是爬山找菌子的人群,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作战,像徐霞客先生一样用脚步丈量大地,一步一步走过大大小小的山林,巴不得把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翻个遍,可没有经验的人有时候去几天都不一定找得到一朵可以吃的野生菌,烈日炎炎下长途跋涉十分辛苦。
不过,不要着急,菌子最多的地方其实也好找,就在祥云村村寨寨的各个农贸市场,想要什么菌都能找到,还有县城、乡镇街头星罗棋布的菌子火锅店,都在等着你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