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7日

我州激活基层治理效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记 者 蔡 亮 实习生 李希楠

通讯员 李加勇 罗兴武

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绘就“乡村美、治理优”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盛夏时节,走进弥渡县寅街镇大庄村,各村组的污水管网工程正在有序施工。以前,由于没有管网及污水处理系统,村内的污水得不到有效收集和处理,村民对此反映强烈。村里积极向上争取相关建设项目和资金,不到一年时间就落实项目并启动建设。目前,1座污水处理站、2个生态氧化池以及全长6000多米的雨污分流管道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统一治理。“污水经过9级的发酵池、6级的阶梯式净化池,最后流出来的水达到了农田灌溉用水的标准。”大庄村委会副主任鲁芝礼说。

管网处理的是污水,连通的则是广大群众的心。一直以来,大庄村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理念,通过召开党员会、群众会等,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庄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截至6月底,共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53件,办结率100%。

通过收集群众关于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大庄村实施了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全村入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同时,还利用闲置地、边角地等,因地制宜新建和升级改造不同规模的小公园、小绿地,实现了人居环境洁净、治理能力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大庄村的变化,是我州坚持以“五共”理念促进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围绕“到2035年乡村要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总体目标,我州各地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示范带动引领,以人居环境整治破题,不断完善以水电路网、快递物流、冷链设施、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处置,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州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和垃圾的治理率分别达81.63%、62.58%和96.97%;建成自然村卫生公厕2740座,已覆盖全州100户以上较大规模自然村;三年来累计绿化面积44.13万平方米,累计植树14.27万株;“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已覆盖全州1097个村(居)和社区。

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朱家阳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的制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资金支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全力打造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公共服务更加便利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