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7日

鹤庆县小水渼村——

绿叶银丝织出幸福生活

□ 通讯员 张珍 施正全 尹冬梅

夏日的鹤庆县草海镇小水渼村,桑田郁郁葱葱,蚕室里“沙沙”的食叶声不绝于耳。

眼下,小水渼村的蚕桑正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大蚕期,这是蚕儿食量最大的阶段,家家户户都进入了忙碌的“冲刺阶段”,公路旁,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鲜嫩的桑叶穿梭往来,车斗里的桑叶带着晨露的清新,是蚕农们从凌晨就开始采摘的成果。桑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指尖在桑枝间翻飞,一片片肥硕的桑叶被快速采收。

走进村里最大的养殖户施应龙家中,一家人正忙着给蚕添食,将新采的桑叶均匀撒入蚕匾,白胖的蚕宝宝立即昂首争食。“进入大蚕期后,我家养的14张蚕每天要吃掉3000多斤桑叶,得请工帮忙采摘才行。”施应龙的父亲施国军一边给蚕添桑叶,一边跟村党总支书记施正全算起了收益账:“今年养的14张蚕,大概能产茧600公斤,除去成本,一年收入能有12万元,再累也值。”

作为延续30多年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可以说是小水渼村的“当家产业”。全村2100亩桑田绿意盎然,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蚕桑生产。一年分春蚕、夏蚕、早秋蚕和晚秋蚕四批养殖,户均每批3张,全年养殖约1400张蚕。按一张蚕均产80斤、一斤均价30元算,全村蚕桑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不少村民靠着这小小的蚕茧过上了红火日子。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销路不愁。每到收获季,省内外收购商便主动上门,采用“价高者得”的方式收购,蚕农们足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

蚕桑的价值远不止于蚕茧。蚕蛹是富含优质蛋白的餐桌美味,蚕沙能制成有机肥、入药,桑枝也能粉碎再利用。这份“全产业链”的价值,让蚕桑产业的收益更添一份厚实。

从春到秋,四季轮回里,小水渼村的蚕农们用勤劳浇灌着希望。这一枚枚饱满的蚕茧,不仅织就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更成为小水渼村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