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19日

火把谣

□ 张美华

“马上就是火把节了,爸爸给你买了一把火把。”“耶!太好了!”与一对父子擦肩而过时,满怀雀跃的对话不经意间钻进了我的耳朵,又不经意地滑入我的脑海,唤起关于火把的甜美记忆。

小时候,我们三兄妹的火把都是父亲做的。火把节前一个月,父亲就会寻来几根合适的松木,用铁凿子和铁锤将一根完整的木头凿刻成一把火把。选好的木头要用水浸泡一下,这样凿刻起来才更松软。父亲坐在小木凳上,双脚紧紧夹住木头,左手握凿子,右手握铁锤,在木头上凿出一个个网状的口子,每凿好一个口子还要插入一小块木块或者瓦片做楔子,撑开凿好的口子。砰砰砰……随着铁锤不断敲击,凿子不时变换位置,楔子越插越多,只留下稍细那端一个手掌的位置,一把火把就凿好了。原本结实坚硬的木头仿佛充气一般变得肥硕蓬松。若是家里没有松木,就用桉木代替,只是桉木比松木重。给哥哥做的火把总是最大的,而最小的那把属于我。后来,父亲不再自己动手凿火把了,可每到火把节前夕,他还是会去集市上给孙子孙女们挑一把可心的火把。

凿好的火把需在烈日下暴晒,等火把晒干,在点燃之前,把未脱落的楔子摘除,避免甩火把时把楔子甩飞出去。到了火把节那天,早早吃过晚饭,我们一群小伙伴就约着来到家门口,各自举着火把,谁手里的火把做得最好,谁就会成为全场最耀眼的星。

等夕阳下山,就把火把凑在一起,开始点火。“着了、着了……”手中的火把点燃了,心中的一团火也点燃了。端午节时戴上的五彩线,这个时候就可以取下来放在火把上烧了。待火把彻底点燃,我们就四散开去。先来到自家的稻田旁边,一边甩动火把,嘴里还念念有词。再来到自家的围墙外,绕墙一圈,然后又跑进院子里,边甩火把,边念着祈福的话语。我专注于自己手中的火把,只要看火焰稍微有些小,便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抡圆臂膀,火把就舞成了一个火轮,那即将熄灭的火焰便又熊熊燃烧起来。火把所到之处,只见一条火龙在暮色中飘移、舞动。

去田地和家里甩完火把后,再次聚集到村子中间的空地上,把火把架在一起,开始跳火把。那最高最旺的火把四周都是一些胆大的男孩,他们排着队,经过助跑,纵身跃过1米多高的火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跳高,跳的人不仅要有很好的弹跳力,还要能克服对火的恐惧。每一次成功飞跃,火焰就像忽然被截断又马上长出来一样,火焰四周还会炸出许多火星,引得大家连连惊呼。还没等周围的人反应过来,下一个年轻的身体又像出膛的子弹,从火红的焰头上掠过。

也有胆小一些的男孩,混迹在我们女生中间,围着稍矮一些的火堆跳。再小的孩子就由家长带着,直接从放在地面的火把上跨过。父母则和村里的叔叔、婶婶们聚在一起,那一个夜晚,所有人都笑意盈盈,小小的火把把黝黑的脸庞映得通红,把暗黑的夜晚照得如白昼般明亮。

现在,火把节那天,村里时兴竖几米甚至十余米高的大火把。我会搀扶着父母去凑个热闹,围着那直插云霄的大火把跳左脚舞。在激情四射的《七月火把节》音乐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一直跳到火把烧完,跳到月亮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