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22日

爱如长风李桂科 连载37

王汉喜,1962年5月生,高中学历,主管医师,曾任洱源县疾控中心皮防科科长。1981年12月入职,培训麻风相关知识三个月后开展全县麻风防治,1982年6月到1983年7月,她在大理卫生学校皮防班学习一年获结业证书,1983年底在山石屏疗养院任驻院医生两年,后回县防疫站开展全县麻风防治。1990年9月至199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学习皮肤病防治获专业证书,多次参加省州麻风防治短期培训。麻风病的诊断、疗效判断,主要靠麻风杆菌检验,是麻风病诊断、治疗的关键指标,王汉喜就负责这项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由许玉梅协助,每年省州都要进行质量考核评比,每次都能拿到先进名次。此外,王汉喜还负责统计、药物管理等,积极参与麻风科学研究,硕果颇丰,多次获上级麻风防治先进个人表彰。

王汉喜说:“当时在皮防科的时候,男的几个下乡,我们要负责消毒、送手术包,有次临时决定去玉石厂,让我送手术包。我一个人骑着单车去东湖,离县城也有二十多公里路。那几年没有路灯,骑到下山口就天黑了。看见有灯的时候,我就赶紧骑一截路,没有灯的时候,只能看到我穿着白胶鞋的反光。到了右所,又没电话,便到那些小旅馆挨家挨户找,最后才找到他们住在右所招待所。第二天打早,我又骑车回防疫站上班。”

“下雨天,我们到山石屏麻风疗养院查病治病时,撑船的麻风病人听不见我们喊话,我们只好爬到半山腰扯着嗓子喊叫,他们听到后,才撑着船把我们接进去。”

“皮防科就是麻风康复者的家,那些讨儿子媳妇、嫁姑娘的康复者,都要来请我们去做客。他们都很自卑,在家有话也没处可讲。遇到什么难处,他们会找我们哭诉,我们总是会百般安慰,要他们以身体为重。有个麻风患者家属,她的丈夫查出麻风病后,她很着急,为了治病,家里有什么她都拿出来送我们,我们总是婉言谢绝。有个女性康复者独居,她去信用社去取低保金,都有人抢。我们只好帮她买面条、买油送到她家,让她自己煮吃。很多麻风康复者,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汉喜还提到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她和许玉梅都是怀着五六个月的身孕,还去溪登村驻村,开展查菌、化验、普查等“麻防”工作,孩子出生前十几天,还挺着大肚子去送医送药。有时走不动路,还让丈夫陪着去下乡。身为女性“麻防”人员,确实要承担比男医生更大的风险,比如渡船到麻风院、独自守在健康区、怀着身孕驻村等,她们同样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杨云虎,1962年11月生,高中学历,主管医师职称,历任县防疫站皮防科副科长、科长职务,1981年12月入职,培训麻风病防治专业知识三个月后开展全县麻风防治。1982年6月到1983年7月到大理卫生学校皮防班学习一年获结业证书,1983年底在山石屏疗养院任驻院医生两年,后返回防疫站开展全县麻风防治。1990年9月至199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学习皮肤病防治,获得专业证书。2002年10月,参加云南省麻风病与康复研讨班学习,多次参加省州麻风防治短期培训。积极参与麻风科学研究。在邓川、右所的麻风康复者家庭都得到杨云虎的帮助,他成了康复者的知心人。他由于在麻风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多次获各级麻风防治先进个人表彰。2016年9月,杨云虎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

2015年5月20日,李桂科、严云昌、朱占山、胡正清、许玉梅、王汉喜、杨云虎等被中国麻风防治协会授予“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麻风防治岗位,为我国麻风防治事业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荣誉表彰。

李桂科说:“皮防科的人员都是招工招干参加工作,初中、高中毕业,没有专业学历,晋升职称比较困难。我就鼓励大家,一是要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二是要把工作做好、做出成绩。我带着大家搞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出了不少成果,发表了科研论文30多篇,科研成果13项。我们坚守在皮防科的朱占山、胡正清、许玉梅、王汉喜、杨云虎破格晋升了主管医师,我也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这在云南省麻风防治机构中传为佳话,说李桂科就是最关心单位职工的人。”

正是以李桂科为代表的这群“麻防”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麻防”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忍受着世人的不解与疏远,忍受着与世隔绝般的孤寂。那个时候,身为麻风防治工作者,物质是匮乏的,心灵是孤寂的,但他们依然坚守麻风防治阵地,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直到消除了洱源的麻风病危害。即便退休后,依然为麻风康复者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