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22日

刀舞有韵 笙歌传情

5月22日,郭建荣(右)和徒弟阿明成在练习大刀舞与葫芦笙的配合。青云打歌艺术团就是在平日里的娱乐和自然交流中提升彝族打歌技艺的。

5月22日,郭建荣在青云小学指导孩子们排练彝族打歌《山顶上的旋律》,准备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演出。郭建荣平时主动对接当地的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每周教授2节课,坚持至今,共教授师生1000余人(次)。

5月22日,郭建荣和妻子褚金翠以及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打歌技巧。褚金翠如今不仅是青云打歌艺术团的骨干,还被公布为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8月28日,青云打歌艺术团成员在采收万寿菊。“平时忙着盘田种地抓生产,有活动要演出了,换上服装就上台,农活、演出两不误。”这是艺术团团长郭建荣的目标。

2022年3月22日,青云打歌艺术团在巍山县马鞍山乡梨花节打歌。各种节庆展会的打歌活动,扩大了青云彝族打歌的影响力。

2018年11月8日,郭建荣和村民在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彝族打歌综合传习中心揭牌仪式上演出。传习中心的揭牌,让青云村在全州率先达到有传承项目、有代表性传承人、有传习活动、有固定场地的“四有”目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步入了“快车道”。

□ 陆向荣 文/图

“巍山彝族打歌不仅要靠技巧,还是门体力活。”5月22日清晨,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小学教学楼前阳光明媚,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青云打歌的郭建荣擦了擦额头的汗说。现年60岁的郭建荣,今年3月被公布为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大家公认的青云彝族打歌能手。

地处澜沧江深山大峡谷中的青云村共有农户809户2963人,这里至今保持了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乐三者结合的民族民间艺术完美表现形式,彝族打歌是当地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浓厚的民间文艺文化氛围成为郭建荣启蒙成长的土壤。

郭建荣的爷爷郭正清、父亲郭家林,均为当地有名的芦笙乐手和“歌头”。1957年,郭家林还和同门的左伟增、褚崇珍等9人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小时候常听父母亲讲青云的彝族打歌在50年代就到北京演出了,所以那时的郭建荣就有一个愿望,他也要到北京去表演打歌,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这个愿望他坚持了40年,起初千方百计找机会学习彝族打歌舞步和大刀舞、葫芦笙,并拜师当地民间艺人左伟增,逐步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打歌能手。2002年5月,郭建荣被公布为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郭建荣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带队赴京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同伴们凭借明快的节奏、丰富的舞蹈语言和激昂多变的表演步伐,使青云彝族打歌被评为了“最难学的民间舞步”。

2010年6月,郭建荣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群文之星”称号,同时他参与编导的彝族打歌节目《阿克力》也荣获“群星奖”,这是群众文化类的国家级最高奖,让他倍感荣幸与欣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青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建荣在村里选拔了3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青云打歌艺术团,经常参与村里各种客事表演及外出演出,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每名队员每年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不仅能就近照顾家庭,还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

郭建荣对打歌艺术的热爱也影响着家里的人,他的妻子褚金翠也是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年27岁的女儿郭明艳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也非常喜欢打歌唱调。

如今,青云村已有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被公布为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郭建荣除了欣喜与自豪,他感觉更多的还是责任和义务。对郭建荣来说,彝族打歌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他一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