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23日

南涧县移民后期扶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通讯员 李文开

清晨的阳光掠过澜沧江面,在南涧县小湾东镇岔江村的芭蕉林上洒下碎金,果农查正华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身后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伴着鸟鸣舒展筋骨……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正是“十四五”期间南涧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结出的成果。

真金白银暖民心

夯实民生“压舱石”

“每月按时到账的直补资金,就像澜沧江的活水,稳稳托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岔江村移民李桂兰翻开手机银行记录,清晰的转账信息见证着南涧县移民工作的温度。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向28236人次精准发放直补资金1694.18万元,每一分钱都化作了柴米油盐的踏实,成为移民群众心中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线”。

在小湾东镇政府的档案室里,一本本泛黄的台账记录着资金精准发放的轨迹。“我们建立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县有库’的四级管理体系,确保资金像澜沧江水一样不渗不漏。”南涧县发改局移民后期扶持股干部鲁文武指着省搬迁安置数字管理平台的后扶人口管理模块说,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是6126名移民的生活底气。

这份底气更体现在看得见的变化里。走进岔江村阿给渡、马鹿塘养殖小区,工人正忙着喂猪、喂牛、清理厩舍。“这2000平方米的养殖区,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4万元租金。”岔江村党总支书记查文海算起增收账时,眼角的笑纹里满是自豪。从家家户户的“钱袋子”到村集体的“蓄水池”,移民扶持资金如春雨般浸润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发展的根基越扎越牢。

项目引擎促转型

激活振兴“动力源”

站在岔江村观景台远眺,一条崭新的产业路像银链串联起山间的石榴园、江边的加工厂。“以前肩挑背扛走泥路,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果园,单这一项就让石榴损耗率降了三成。”种植大户查四华的话语里道出了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实惠。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推动下,“十四五”期间,小湾东镇已建成9个重点项目,从道路硬化到产业发展,从修建公厕到打造文化广场,曾经的“短板”正变成发展的“跳板”。

产业转型的脉动在澜沧江畔愈发强劲。马鹿塘养殖小区里,首批生态猪即将出栏;农产品加工车间内,移民工人正忙碌着。“仅仅镇里的加工项目,就吸纳了87名移民就业,月均工资超过3000元。”副镇长吉建光算起产业账时,语气里满是振奋。据统计,十多年来,全镇累计争取移民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项目50多个,从传统种植到初级加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移民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在“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中,小湾东镇保留了澜沧江沿岸的原生风貌,将排污管网与景观打造同步推进。如今的村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太阳能路灯节能环保,垃圾分类亭整洁美观,村民们都说:“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心!”

蓄力扬帆再出发

共赴幸福“新征程”

午后的阳光透过培训教室的窗户,照亮了移民查正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老师教的果树修剪技术太实用了,今年我家石榴产量肯定能翻番。”在南涧县组织的技能培训课堂上,像查正富这样忙着“充电”的移民还有很多。从电商运营到家政服务,从畜禽养殖到餐饮管理,多样化的培训让移民群众手握“新技能”,心里更有“新奔头”。

这份底气更来自长远的规划。南涧县正谋划着“十五五”期间更宏大的蓝图,在岔江村扩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让新鲜果蔬“锁鲜”出山;在阿给渡片区发展乡村旅游,让澜沧江风光变成“摇钱树”;在全镇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移民”模式,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结出增收果。鲁文武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让移民项目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